晋书刑法志中刘颂的法律思想.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晋书刑法志中刘颂的法律思想: 一、刘颂的刑事立法思想 1、崇尚法律,提倡“依法治国”。 刘颂极力推崇“依法治国”的“直准”,并对执法的官员借口“适情之所安,自托于议事以制”的做法提出批评。刘颂提出“宜立格为限”,“以律令从事”,“法信于天下,人听不惑,吏不容奸,可以言政”,“夫人君与天下共者,法也。”即法律是天下共守之行为准则,即便是贵为人君,亦得“以律令从事”。 2、立法权集中于皇帝一身。 在封建专制集权制度下,皇权至高无上,皇帝总揽国家一切权力,集最高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于一身,这在刘颂的法律思想中亦没能外。刘颂认为皇帝制定法律规范官吏和百姓的行为,各级官僚各施其职,各负其责。 3、立法应当符合社会实际情况,并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而相应调整。 刘颂在向晋惠帝的上疏中明确指出,立法应当立足于社会的实际需要,从实际出发,又不能因循守旧,机械僵化,而应当顺应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4、法律是一种普遍的行为规范,立法不可能“尽善”。 刘颂在《晋书.刑法志》中有言:“夫法者,固以尽理为法。”然而“刑书征文,征文必有乖于情听之断。”意即法律虽然应当以穷尽事理、绝对合理为理想,但是,法律是以文字为载体的,它不可能做到绝对合理没有歧义。 二、刘颂的刑事司法思想 1、明确区分立法与司法的界限。 刘颂明确指出司法官吏只能严格执行“成制”,不得擅自“议事以制”,否则,就是对皇帝立法权的侵犯。 2、严格司法,维护法律的绝对权威。 崇尚“法治”,倡导“依法治国”是刘颂法律思想的核心内容。要以法律治理国家,就必须维护法律的尊严和威信。法律只有得到确实、严格施行,才能取信于民,取得全国上下一体遵行的尊崇地位,“依法治国”才能顺利推行。 3、严格依照法律、名例定罪量刑 刘颂的思想是罪刑法定和罪刑非法定的结合:“主者守文”,即主司官吏执法断狱必须严守律文;“大臣释滞”,即像刘颂这样的廷尉、三公尚书有权“议事以制”,运用法理、经义解决疑难案件;“人主权断”即皇帝才享有人心裁量,生杀予夺的擅断之权。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法吏实行严格的罪刑法定主义、“大臣”实行罪刑非法定主义,“人主”实行罪刑擅断主义的三结合、互补互济的执法体制。 三、刘颂的刑事政策思想 1、诛大罪,赦小过。 刘颂提出了诛大罪,赦小过的刑事政策思想,主张集中力量打击罪大恶极之徒,使法网做到“简而不漏,大罪必诛”,对于犯有轻微过失的贤人君子,则可以不必追究, 2、提倡重刑。 刘颂认为其所处之时代为“叔世”,也就是乱世、末世,那么,他的刑事政策思想当然就是要用重典治国。刘颂认为当时的刑法过于仁慈,法不治罪 3、主张恢复肉刑。 刘颂的重刑思想集中体现在其恢复肉刑的主张当中。刘颂倡导的“肉刑复兴运动”从理论上对肉刑制度本身的尽善尽美做了进一步论证。 儒法的差异及其影响 儒家思想形于春秋战国。两种思想曾在战国时期有过激烈的交锋,对当时、后世乃至今天的中国法律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是完全对立的。下面我从两个部分比较两家思想。 一、礼与法 儒家法家都以维持社会秩序为目的,其在他们对于社会秩序的看法和达到这种理想的方法。 (1)、社会秩序的看法 儒家根本否认社会是整齐平一的。认为人有智愚贤孝之分,社会应该有贵贱上下的分野。劳力的农、工、商贾是以技艺生产事上的,劳心的士大夫是以治世之术治理人民食于人的,各有其责任及工作,形成优越及从属关系的对立;认为亲属关系之中,应该以辈分、年龄、亲等、性别等条件为基础所形成的亲疏、尊卑、长幼的分野。法家并不否认也不反对贵贱、尊卑、长幼、亲疏的分别及存在,法家注意的是法律、政治秩序之维持,人为有功必赏、有过比罚,何种行为应赏,何种行为应罚,完全是一种客观的绝对标准,不因人而异,必须有同一的法律,一赏一刑,才能使人人守法,而维持公平。法家认为一切的人在法律面前均需平等,不能有差别心,不能有个别的待遇。 (2)达到各自理想的方法 儒家着重于贵贱、尊卑、长幼、亲疏之“异”,故不能不以富于差异性,内容繁杂的、因人而异的、个别的行为规范——礼作为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而反对归于一的法。法家欲以同一的、单纯的法律,约束全国人民,着重于“同”,故主张法治,反对礼。两家出发点不同,结论自异。两家思想是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影响二、德与刑 儒家法家要实现自家的理想,即维持社会秩序,都需要借助一种力量,当有人不遵守此种行为规范而破坏社会秩序时,将有种力量来保护它,制裁人。 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道德教化的力量,收潜移默化之功,这种以教化变化人心的方式,是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耻而无奸邪之心,自是最彻底、最根本、最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判裁所能办到。所以,儒家宣扬以德治天下,以德教化人。孔子以无诉为最后目的,荀子对此也有同样的见解,认为教化即行,便无法律刑罚的需要。

文档评论(0)

didal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