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蜀道文化线路的保护与申遗中的几个问题
林向
内容提要:“蜀道”作为重要文化线路具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潜在价值,有必要组织多学科的学术研究队伍对“蜀道”进行研究。本文从“蜀道”的含义、“蜀道”的路线、“蜀道”的文化保护以及“蜀道”的申遗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蜀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不是最终目的,未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也并不代表着蜀道保护、研究任务的结束,而是通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动,使蜀道文化线路得到了有效保护,并建立起日常保护和监测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蜀道”;路线;文化保护;申遗
一、“蜀道”的含义问题
先要为“蜀道”正名。“蜀道”一词为各类辞书如《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
等所不收。有的只收古乐府相和歌之名《蜀道难》,写过《蜀道难》的名人不少,早的如南
北朝时梁的简文帝、刘孝威,陈的阴铿等都有歌辞传世。到了唐代因大诗人李白名篇《蜀道
难》而闻名于世。《蜀道难》既是流行歌辞,“蜀道”一词必有来历。
近查《四库全书》得“蜀道”2477条,与道路有关最早记载的是《后汉书·张霸传》。
张霸,成都人,官至会稽太守、颖川太守,老年任京官,卒时七十,“遗救诸子曰:今蜀道
阻远,不宜归全,可止此葬”,“诸子承命,葬于河南梁县”。这里讲的“蜀”是成都,“蜀
道”是由中原的“人蜀之道”。此后“蜀道”一词不绝于书,但除“道路”义之外,还统指
以蜀〔成都〕为代表的“地区”—“蜀地”,如《新唐书》有“蜀道米价腾涌”、《宋史》有“令蜀道织锦茵”等等的记载。
现在提出的“蜀道”并非新词。首先指的也是“出人蜀地的道路”,第二也应有“地区”
的意思,因为既称为“蜀道文化线路”,按200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十六次大会通过的
《文化线路宪章》,要包含沿线所在“地区”的文化和文物等等(详下节),这与我国自古以
来对“蜀道”一词的训话含义暗合。
出人四川盆地的道路众多,不可能都来保护和申遗。我们认为“蜀道”应该是从号称
“十三朝古都”的西安通向“西南大都会”的成都的“官道”。它可能是从民间商旅通道升级为官道的;官道衰微后又可能退回成商旅通道。什么是“官道”?官道要由官府管理维护,
有官设的骚铺邮传,主要服务于军政人员、物资、信息的传输,同时也是商旅行进的主要干
道。我们要找的是古今相承、长期使用的、文化内涵丰富的“蜀道”。
据此,人选的陕西境内的“蜀道”有:陈仓道、褒斜道、镜骆道、子午道。四川境内的
“蜀道”有:金牛道、嘉陵道、米仓道、荔枝道。
二、四川“蜀道”的路线问题
四川境内“蜀道”有四条:
1.“嘉陵道”,因其古老称为“故道”,又名“青泥道”、“散关道”、“北水路”。北接秦
岭上的“陈仓道”,人川后向南,陆路在古蔑萌〔昭化〕汇人“金牛道”;水路顺嘉陵江经间
中通向重庆方向。
2.“金牛道”,又称“石牛道”、“剑阁道”、“南栈道”、“四川官路”、“四川北路”。北接
汉中“褒斜道”,勉县烈金坝有“金牛骚”,向南经五丁峡、七盘关、龙门阁、明月峡人古茵
萌〔昭化〕;过剑门关,经梓撞、绵阳、德阳人成都。以上两道各朝代都曾设立释铺邮传、
路政管理。其路线为现代川陕公路、宝成铁路等交通干线承袭。
3.“米仓道”,又名“大竹路”、“巴岭路”。北接古兴元〔汉中南郑〕,相传当年萧何从
此道追韩信,向南过巴峪关、米仓关,到巴中、渠县,向西过间中,接剑阁道,人成都;向
南过合川、通渝州〔重庆〕,此路自古“并无邮递,释站马匹”,但为重要的军旅商道,明清
时为川盐走私之道。现代南郑至南江的二南公路承袭此道。
4.“荔枝道”,《方舆胜览》:“杨贵妃嗜生荔枝,诏骚伺涪陵由达州取西乡人子午谷至长
安才三日,香色俱未变。”不过对此道分歧较多,有称“洋万涪道”,由涪陵、万州、宣汉、
越大巴山到西乡,取“子午道”人长安。又称“洋渠道”,由涪陵水道过重庆、合川到渠县,
接“米仓道”。据此,笔者认为“四川蜀道”当以“金牛道”含“嘉陵道”〔北段〕是主干为
是。试申述,供讨论。
“四川蜀道—金牛道”在史前即有踪跻。早在新石器时代汉中盆地的宝山遗址与成都
平原的宝墩文化具有相同的文化因素。蜀道七盘关上有中子铺遗址,下山来有广元的张家
坡、邓家坪遗址,再下来蜀道上有绵阳的边堆山遗址,再下来进人蜀道目的地成都。成都平
原上的宝墩文化城址群,与上面这些史前遗址的内容都显示有密切的文化往来,紧密的联系。
夏商周时期“蜀道”成为“贡道”,《禹贡》记梁州的“贡道”“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
逾于涌,人于渭,乱于河”,这是夏代即有“官道”的书证。交通路线存在的地下例证就是
成都平原的三星堆、金沙遗址与汉中的成固铜器群、陈仓故道附近宝鸡纸坊沟弛国墓地都有
惊人相同的遗物出土。前者被学者称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