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阅读本节序言找出荒漠化的定义、表现 荒漠化就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在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过度开垦 过度开垦 1、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区 2、绿洲地区 水资源利用不当 总体思路: 人与自然的协调----防治的核心 工作内容 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生产力 整治模式 确立明确的整治目标 采取因地制宜的防治措施 健全和完善治理实施系统 原则: 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措施: 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治理。 具体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建防护体系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控制人口增长 荒漠化防治的注意原则: 预防生于治理,建立早期预警系统(治沙是科学问题) 以消除贫困为核心,重视地方参与(治沙是社会问题) 六、治理措施和经验 成功技术和经验 生物固沙、沙地飞播、小流域综合治理、设置沙障固沙、钻孔深栽造林等 沙坡头的草方格沙障固沙 恢复自然植被防治荒漠化 梭梭、柠条、沙拐枣、胡杨、红柳 练习: 1、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 A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 B西北 、西南和东北地区 C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 D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 2、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积较大、危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冬春沙尘暴天气频发,下列受沙尘暴天气危害严重的一组城市是( ) A、乌鲁木齐、呼和浩特、银川 B、成都、武汉、南京 C、沈阳、天津、青岛 D、贵阳、昆明、重庆 3、下列荒漠化问题与所对应的地区,正确的是( ) A、江南丘陵——次生盐渍化 B、西南喀斯特地区——红漠化 C、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 D、黄淮海平原——石漠化 4、荒漠化造成的危害是( ) A全球变暖 B森林破坏 C土地生产能力日益丧失 D臭氧层破坏 5、改善荒漠化的最有效措施是( ) A扎设草方格沙障固沙 B消除地表疏松沙质 C恢复荒漠区自然植被 D改善荒漠化局部小气候 4、位于我国最东部的沙地是( ) A浑善达克沙地 B科尔沁沙地 C呼伦贝尔沙地 D毛乌素沙地 6、关于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 B、大风日数多,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 C、河流水量大,流水作用显著 D、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P21活动 3、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作面积以至向牧业地区推进,结果使得草场面积压缩,导致牧场超载加剧或是向环境脆弱地区转移,草场生态环境容易失衡,形成荒漠化。而草地变成旱地,若是水资源利用不当,也容易导致土地退化,出现荒漠化。 P21活动 4、 明显地描绘了由于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过程。 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人们将水分条件较好,并有一定植物生长的沙漠圈围起来,实行封沙育草促使植物天然更新;或者选育梭梭、柠条、沙拐枣等优良固沙植物进行人工补种。实践证明,这是改造利用沙漠行之有效的方法 沙坡头位于宁夏中卫县境内。人们为了保护包兰铁路不受腾格里沙漠的侵袭,在沿线的流动沙丘上利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扎设方格状的沙障。有何意义? 这种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 经过多年的人工种草、造林等综合措施治理,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不仅控制了腾格里沙漠流沙侵袭,保证了包兰铁路的畅通,也改善了生态环境。如今的沙坡头已是林草茂密、果树成行之地。穿越沙区40多千米的铁路两侧, 被层层绿树护卫着;2.13平方千米林间沙地上已形成厚厚的结皮,长起了苔藓层,标志着沙漠已逆转为土壤;被流沙掩埋的29平方千米农田已改造成硕果累累的田园,新开发的13平方千米沙漠地已得到综合利用。 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的性质,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来治理荒漠化。 半固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