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件名称 变更控制管理规程 编号: □编制 □审核 □修订 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 起草人: 审核人: 批准人: 颁发部门:质量部 日期: 日期: 日期: 生效日期: 分发部门 质量部、生产技术部、工程部、综合管理部 目的:
建立变更控制系统,防止在生产管理过程中的随意变更,防止变更对产品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确保持续改进得到及时有效的执行,保证产品质量的持续稳定,保证变更不会引起不期望的后果,便于产品质量追溯。使变更处于受控制状态。
范围:
本规程适用下列方面的变更控制:
物料变更(供应商);标签和包装材料的变更;处方的变更;生产工艺的变更;生产环境(或场所)的变更;质量标准的变更;检验方法的变更;有效期、复验期、贮存条件或稳定性条件的变更;验证的计算机系统的变更;厂房、设备的变更;公用系统的变更;产品品种的增加或注消;清洁和消毒方法的变更; 文件、记录的变更;其他。
责任人:
总经理、质量受权人、质量管理部、质量保证部、质量控制部、生产部、及各相关部门部长。
4.依据: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版)
内容:
4.1 变更控制原则:
4.1.1 对所有影响产品质量的变更均应遵照变更控制系统进行评估和管理。需要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变更应当在得到批准后方可实施。
4.1.2 质量管理部门应当指定人员负责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变更的控制。
4.1.3 变更都应当评估其对产品质量的潜在影响。
4.1.4 判断变更所需的验证、额外的检验以及稳定性考察应当有科学的依据。
4.1.5 与产品质量、生产、管理有关的变更有申请部门提出后,应当经评估、制定实施计划并明确实施职责,最终有质量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变更实施应当有完整的记录。
4.1.6 改变原辅料的量、与药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生产工艺、主要生产设备以及其他影响药品质量的主要因素时,还应当的变更实施后最初至少三批次的药品质量进行评估。如果变更可能影响到药品的有效期,则质量评估还应当包括的变更实施后生产的药品进行稳定性考察。
4.1.7 变更实施时,应当确保与变更相关的文件均已修订。
4.1.8 变更实施前,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4.1.9 质量管理部门应当保存所有变更的文件和记录。
4.1.10未经批准严禁对现行各种标准、规定、条件等进行任何变更。
4.1.11变更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经批准的操作规程或程序操作,并同步实施监控。
4.2变更定义:
是指即将准备上市或已获准上市的药品在生产、质量控制、使用条件等诸多方面提出的涉及来源、方法、控制条件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影响到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包括药品生产、质量控制、使用在内的整个药品生命周期内任何与原来不同的规定和做法。
4.3变更的分类:
根据药品管理相关法规的要求以及对产品质量或对产品的验证状态的影响程度可分为三类。Ⅰ类:次要变更;Ⅱ类:中度变更;Ⅲ类:较大变更。
4.3.1Ⅰ类:次要变更
是指规定变更范围对质量没有影响的变更,用验证结果支持过程或确认的变更,没有影响或影响甚微,但对质量与变更前有等效性的变更。次要变更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下述内容:
a.公司组织结构整合、优化、重组等的变更;
b.公司文件:管理类、操作类、相关记录等的变更;
c.生产工艺过程关键监控点的变更;
d.中间产品检验标准或方法的变更;
e.实验室样品常规处理方法的互换;
f.色谱柱允许适用范围内的互换;
g.试剂或培养基生产商的改变;
h.生产设备非关键零部件的改变(不包括直接接触药品部件材质);
i.生产用容器规格的改变以及不影响药品质量的包装材料,如打包带供应商的改变;
j.在生产设备允许的条件下,生产批量(验证)的变更;
k.物料平衡的变更
L.其他(不需要经过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或批准的变更);
4.3.2Ⅱ类:中度变更
需要通过相应的研究工作证明变更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不产生影响。此类变更依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和其他要求,报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中度变更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下述内容:
a.法定质量标准的变更;
b.印刷类包装材料样式的变更;
c.包装规格的变更;
d.设备布局及增加设备的变更。
b.非关键工艺条件和参数的变更,如原辅料以及加料顺序的改变等;
c.工艺控制参数变更至更严格的范围或采用新的准确度更高的中间体检验方法;
d.产品外包材的变更;
e.标签的变更;
f.生产辅助设备(动力中心、计量器械)的变更;
g.生产及质量管理用的计算机软件的变更;
h.产品的仓储条件及运送方法等的变更;
i.非关键原料供应商的改变;
j.原材料、中间体、成品以及过程分析的分析装置的变更;
k.局部厂房或生产地址的变更(生产工艺不发生变化);
l.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