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姑闲谭.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尼姑闲谭   作为旧时“三姑六婆”之一的尼姑,无论是在古小说中,还是在戏曲舞台上,不乏她们的身影与形象。我对尼姑的了解,实可追溯到在家乡的儿童时代。犹忆儿时生活在故乡越地的一个小镇,濒河而居,河岸对面就有一座尼姑庵,乡里人通常称之为“庵堂”。尽管横扫“四旧”之余,泥塑菩萨像或被拆毁,或被杂乱堆置一室,尼姑大多还俗,庵堂也已改作他用,面目全非,但这毕竟是我第一次听说庵堂这一称谓,且对庵堂中的尼姑有了好奇之心。   在越剧的传统剧目中,有一出《庵堂认母》,故事出自《玉蜻蜓》中的一折。这出戏的故事梗概,大抵是讲富家子弟申贵升与妻子张氏不睦,离家出走,在法华庵与尼姑王志贞相恋,后病死庵中。志贞产下遗腹子,辗转为徐家所收养,取名徐元宰。16年后,元宰得中解元,获悉自己身世,于是到庵中认母团聚。20世纪70年代末,“文革”结束,家乡戏越剧重又繁荣,舞台上开始重演此剧,并为普通民众所喜闻乐见。至于上海电影制片厂于1956年出品的电影版《庵堂认母》,也得以重新冲破禁锢而与观众见面。生逢其时,我有幸得以观看了这部电影,也在家乡舞台上看过草台班子演的同名之剧。正是从这部戏中,我知道了作为出家人的尼姑,其实与凡人一般,也会有儿女情长。故事的结局当然不出中国戏剧的老套路,以母子相认团聚的喜剧告终,但在佛门清规与母子亲情两者之间,终究不免有着让人如何抉择的困惑。   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大学学习,尤喜同乡先贤鲁迅的作品。读过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读者应该记得,当阿Q抚摸尼姑的光头时,曾用轻佻的口气说了一句名言,即“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可见,自明清以来,由于小说对尼姑形象的恶意刻画,导致在民间百姓尤其是一些乡村无赖的心目中,和尚摸尼姑的光头应该是一件见多不怪的常事。至迟在清代,在民间已经开始出现了一种禁忌,即视早起见到尼姑为晦气的习俗。譬如清代有一则史料记载,说的是苏州有一位乡绅,在初一的早晨起来,途中遇到尼姑,深感愤怒,自认为是“弗失头”。这是苏州的土语,意思是说晦气,于是直唾尼姑之面。   尼姑并非像“道姑”、“女冠”一般,是本土的产物,而是伴随着佛教的传入应运而生。根据宋朝人赵令?《侯鲭录》的考订,大抵在汉明帝时,济阳有一位叫阿潘的妇女已经开始出家,这可视为尼姑的起源。尼姑的称谓不一。在佛教经典中,一般称尼姑为“优婆夷”。在正统的法律条文或典章制度文书中,则称之为“尼僧”或“尼姑”。至于在民间,则一般称尼姑为“师姑”、“师太”,有时甚至干脆叫“和尚”。   尼姑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人,只是因为皈依了佛门,才被称为“出家人”。尼姑的来源,既有已婚的妇女,亦有未婚的少女。至于出家的原因,细分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一类是抱有宗教虔诚而出家。有些妇女与佛教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这些妇女通常在传统的史料记载中被神化。笔者手头正好存有几则史料,不妨摘录在下面。如明朝宣德年间,丰润女子周氏,幼年时就不茹荤,崇奉释教,发誓足不出户。至七十余岁时,自焚坐化;明朝成化年间,四川古城周氏之女,生而不荤,喜欢诵经,发誓不嫁,最后自焚坐化,被民间视为“智慧菩萨”;崇祯年间,山西临汾泊村窑洪晋的女儿,出生时她的母亲张氏就梦见了菩萨,在一阵鼓乐声中被迎接到家,后来也礼佛趺坐,坐化之后被民间称为“黄明立菩萨”。   另一类则是被迫无奈而出家,缺乏纯真的宗教虔诚情感。在这些出家尼姑中,高者当然是惑于福慧之说,下者则不过是饥寒所迫。当然,其间的原因亦不一:有的是幼小无知,被父母强迫而出家;有的是丧夫之后,成为寡妇,对生活前景失去信心,只得出家;有的是因为没有儿子,无法为丈夫家族延续香火,迫于族内压力而出家;有的是虽然有夫有子,却因有不得已的原因,只能忿然出家。   出家原因不同,势必造成尼姑出家以后的修行迥然有别。出于宗教自觉的尼姑,自然能保持佛门的清净本色。譬如明代有一位姓孟的小姐,在去苏州惠日庵访尼姑时,曾在亭上写下一诗,诗云:“矮矮墙围小小亭,竹林深处昼冥冥。红尘不到无余事,一炷香消两卷经。”此诗甚雅,基本道出了尼姑日常的清修生活。还有清代佚名所撰小说《山水情》,记录下了苏州寒山庵尼姑了凡的早课,“明晨起身薰沐浴,摆设齐整道场,做其朝功课来。擂鼓作乐,开经起忏,热闹之极”。到了晚上,尼姑又“做了夜功课,一同吃了散堂斋儿,各自去睡了”。可见,尼姑属于一群脱离尘俗、皈依佛门的出家人,她们已经不再留恋红尘,并与世俗隔绝,在庵院中与青灯、佛卷、木鱼为伴,过一种清修的生活。   不过,在尼姑群体中,确实不乏被迫出家之人。尤其是那些年幼出家的尼姑,到了后来,就会后悔自己轻率出家,开始羡慕红尘的繁华生活。为此,传统时代的法律,无不对妇女出家的年龄作了限定。如明朝对女子出家的年龄限制,洪武时期定为必须40岁以上,至建文年间更是升至59岁以上。这是规定中年以上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