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往事之石牌.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广州往事之石牌   我和广州的石牌有两段缘。一段,是在华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即现在的华南师范大学附中)读书,从1964年9月至1968年2月,将近4年;其间因为文化大革命停课,真正在学校住的时间其实只有开始的两年多一点。另一段是14年后,1982年9月至1984年7月,在和它仅一墙之隔的华南师范大学读书。   关于华师附中,2001年第10期的《广州文艺》上,曾刊登过我一篇不算短的文章,题目叫《这代人和华附》,里面已经将华附各方面情况的回忆写得较为详细,包括校园布局、环境,校舍、教学楼及附属设施的位置、状况以及那个年代背景下的校园生活,所以这里打算略去不再写了。需要补充说一点的是,发表那篇散文的文学期刊原本不大起眼,后来不知什么人将我的文章放到了网上,看到的人就比较多了。我是很晚才知道的,而且见上面很有一些华附校友的随感跟帖,这多少让我有些意外。心想,也许这篇叙述平实的文章,不小心真的触到了那一代学生内心的真实情感。   石牌在上世纪60年代初的广州,是比沙河还要略显偏远一点的郊区,只是附近集中了不少华南地区的高等院校,才让它远近闻名。它的主要街道,就位于华附侧门的马路对面。有一间很小的邮局,紧挨邮局的,是一栋建筑还算不错的百货商店,只是一、二楼都只辟有半层的面积用于营业。记得一层几乎一半是卖学习用品,一小半卖食品;二层楼梯口处有一间小小的储蓄所,转进去,里面柜台很大部分卖的是体育用品。商店过去,我们读书的时候新建了两排平房。前面一排依次是一间冰室、一间副食品店和碗具店、水果店;后面一排是菜市场。百货商店和这两排房子间有一条通道,走进去是石牌饭店。在这一小片建筑之后,就是农田和村舍了。严格说,石牌街甚至不构成街的概念,尤其在1964年以前。   华附那时招收的基本是寄宿生,学生家远在外省的都有。每周的周日晚上,是学生回校报到时间,周六下午放学回家。从沙河我家到石牌,直线走没有公交车,要绕很远的路。虽然也有火车可乘,但只有一个站的区间,且来往车辆甚少。所以我上学基本是抄近路步行,大约要走一个小时的样子,大半路程是沿瘦狗岭边上的一条沙石公路走。沙石路两旁栽的全是台湾相思树,那条来往车辆很少的铁路恰与它平行。所以我又经常喜欢走铁道,一边数着枕木,有时步子有意跨大些,隔一条枕木迈一步,以此打发路上的枯燥。华侨补习学校那时就在这条路的旁边,有时可以看到一些和我们不一样装束的男女学生,骑着外国自行车出入校门。   沙石路尽头是丁字路口,与一条柏油马路相接。往左是去华南工学院和华南农学院的路,往右行不远,就可看见华南师范学院校墙与侧门。那条铁路则在原来方向上继续向前延伸。   到柏油马路路段后,两旁都换成了一种叫木麻黄的树,叶子像松叶,树身高直。由于师范学院的校墙和华附的校墙是相连的,因而数百米的距离,就到了华附的一处简易校门,全校学生的食堂就位于门内。再走几步,能看到学校围墙内一座瓦屋顶的学生宿舍,很大,可以容纳差不多一个年级的男生住宿。我在华附的两年多时间,住的就是这座宿舍。   宿舍过去不远,便到与石牌街相通的马路了。沿路再走几分钟,可到华附的正门,它与暨南大学侧门隔路相对。继续前行不远,路的两边分别可见到华南师范学院与暨南大学的正门。   最让我清楚记得的,是入学后第一个周六的下午。放学时天正刮大风、下暴雨,我和其他新入学的同学一样,归家心切,根本顾不得许多,没等雨哪怕小一点便急着往家赶了。我穿的是一件浅蓝色塑料雨衣,风把衣帽吹得用手拉都拉不住,走到那条沙石路上,更感觉吹起的沙石打得腿脚都疼。而平常日子里,我似乎也比其他同学更爱一周中间多回一晚上家。因为第二天要赶早回校,就不得不时常借同学的自行车,那时班上有小部分学生已经有自行车了。一次由于没借到自行车,早上往回赶的时候,怕时间来不及,还是父亲骑自行车送我回的学校。我后来所以对朱自清散文《背影》感觉特别亲切,就是因为自己也有类似的亲身经历。那天清晨,坐在父亲身后的我,感觉他车骑在沙石路上坡道的时候,很有些吃力的样子,于是微微抬起了头,无意间就看到了父亲后脑上的头发,细细曲曲的、软软的,已明显开始稀疏了,又听见他清楚的喘气声,那一刻,我内心突然生出了一种说不出的愧疚。就因为自己,累得父亲要一早骑车送我,还要原路再赶回去上班。这种内心愧疚后来很长时间都伴随着我。记得到校门口后,父亲说还有时间,又带我到斜对面的一间小食店吃了早点。那间小食店的名字到现在我还记得,叫“利群饭店”。   在我记忆中,这似乎是父亲唯一的一次送我到学校。还有一次是天气突然转冷,他到学校给我送来了御寒的衣服。   从前总认为,我兄弟姊妹多,父亲对我们几个男孩严肃的时间更多一些,加上他工作忙碌,去世得又比较早,所以对人们所说的父爱,自己印象总感觉不那么清晰。可这个背影,却萦绕在我脑海几十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