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过
[编辑本段]
人物简介
苏过(1072-1123) 北宋文学家。字叔党,号斜川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自号斜川居士,时称为小坡。轼第三子。宋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曾应礼部试,未第。绍圣元年(一○九四),轼谪惠州,四年,复谪儋州,皆随行。元符三年(一一○○),随父北归。轼卒后,依叔父辙居颍昌(今河南许昌),营湖阴地数亩,名为小斜川。徽宗政和二年(一一一二),监太原税。五年,知郾城。宣和五年,通判定州,卒。
[编辑本段]
人物贡献
苏过书、画之胜,克肖其先人。善作怪石丛筱,咄咄逼人。轼有观过所作木石竹三绝,把他的画与文可的画相提并论,以为“老可能为竹写真,小坡解与竹传神”。又时出新意作山水,远水多纹,依岩多屋木,皆人迹绝处,并以焦墨为之,此出奇也。日本君台观藏有所画。行草笔法亚乃翁。楷书古劲,有楷书石刻在定州天宁寺壁。又书金光明经四卷,手自装治,送虔州重庆禅院。卒年五十二。事迹参见《宋史》本传、《画记》、《清河书画舫》、《石门文字禅》、《挥尘三录》、《定州志略》、《东坡集》、《君台观左右帐记》
苏轼贬岭南,苏过一直随侍身边。苏轼去世后,苏过闲居颍昌十年。40岁时出监太原税,三年后知偃城县,1123年权通判中山府,卒于镇阳(今正定)行道中,年五十二岁。娶妻范氏,范镇孙女,范百嘉之女。
苏过能文,有《斜川集》二十卷行世。(此据《宋史》本传,他书著录均为十卷),已佚。清乾隆时人吴长元得旧钞残本,并从他书纂辑,厘为六卷,其中诗三卷。事见《永乐大典》卷二四○一引《宋故通直郎眉山苏叔党墓志铭》,《宋史》卷三三八有传。亦能书画。宋徽宗曾宣召苏过入宫作壁画。
苏过逝后葬于河南郏县。生男七人:苏籥、苏籍、苏节、苏笈、苏筚、苏篴(di 笛古字)、竺;孙男二人:峤、岘。
苏过诗,以《知不足斋丛书》本为底本,校以清乾隆武进赵氏刊本(简称赵本),清旧抄本等。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四卷。[1]
[编辑本段]
具体介绍
苏过(1072—1123),字叔党,别号斜川居士,苏轼的第三子,为苏轼前妻王弗堂妹王闰之所生。苏过从小到三十岁前,几乎都生活在苏轼身边,在父亲精心教育和培养下,不仅能诗能文,而且擅长书法绘画,且大有乃父之风,故时人以“小坡”誉之。他是“三苏”之后,子弟中最承家风者;而在他们三弟兄中,又以苏过的才华和文学艺术成就最为突出,所以又有“苏氏三虎,季虎最怒”之说。指的就是苏过文章、书法笔力遒劲,气势不凡。在文化精神方面,苏过秉承父亲的遗风,兼采儒、道、释诸家之自由思想,形成了比苏轼更为纯粹的自由人生哲学。他以自己的出处行藏和诗文作品,铨释了宋代文化、文人中那种既缘于历代自由文化传统,又独具宋人兼容而通达、内省而广大的风神韵致和使用价值的精神体系——“斜川之志”。
苏过的童年多是随父亲的游宦生涯,在频繁的迁徙中度过的。元丰二年(一0七九年),苏轼移知湖州,不久便发生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七月底被拘捕,八月中旬被押抵汴京,囚禁在御史台所属的监狱中。这年苏过年仅七岁,大哥苏迈随父到京城照顾父亲,他则同二哥苏迨留在湖州母亲身边。父亲蒙冤受屈的痛苦,人们歧视的目光,以及亲友冷落的态度,使年幼的苏过遭受心灵上的沉重打击,感到仕宦的艰险和人情世态的炎凉。几个月后父亲被释,贬谪黄州。在黄州,父亲微薄的薪俸难于养家糊口,加之生活环境不好,甚至还要靠苏轼亲自下地种菜,来补贴和维持全家人的生计。使童年的苏过和家人常过着缺衣少食的生活,这就培养了他后来淡泊宁静、安于贫贱的的性格和人生哲学。元祐元年(一O八六年)神宗驾崩后,哲宗新立,高太后垂帘听政,熙宁、元丰年间受打击的人相继起复并受到重用。父亲也奉调京城,先任中书舍人,后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叔父苏辙也在京中任要职。苏过后来在回忆京城生活的《冬夜怀诸兄弟》一诗中写道:“忆昔居大梁,共结慈明吕。晨窗惟六人,夜榻到三鼓。”记述了他和叔伯兄弟一起,早起晚睡,共同读书习文的愉快情景。然而这种童年不可多得的安定和乐生活,仅持续了四年时间,不得不因父亲受到政敌打压,被迫离京出知杭州而中断。
父亲苏轼一生可谓多灾多难,宗派斗争和文字狱使他受尽折磨。他才高名大,交游广,徒众多,因此政敌们不会轻易放过他。自乌台诗案之后,他又多次遇险遭祸,最后一贬再贬,直到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O一年)去世。苏过总是陪伴着被贬谪的父亲而长途跋涉,乃至万里投荒。他悉心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聆听父亲的教诲,并时时安慰父亲痛苦的心灵,因此常常受到苏轼的嘉许。绍圣元年(一O九四年),苏过随父初到广东惠州时,写有一首《和大人游罗浮山》的诗:“海涯莫惊万里远,山下幸足五亩耕。人生露电非虚话大椿固已悲老彭。蓬莱方丈今咫尺,富贵敝屣孰重轻。结茅愿为麋鹿友,无心坐伏豺虎狞。”诗中充满了对含冤受屈父亲的安慰之情,在艰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