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目 录
目 录 I
第一章 概 述 1
1.1 雷电原理概述 1
1.1.1 雷电的形成 1
1.1.2 雷电的分类 5
1.1.3 雷电主要参数 10
1.1.4 雷电危害及其特性 23
1.1.5 雷电活动的基本规律 29
1.2 雷击风险评估概述 30
1.2.1 雷击风险评估定义 30
1.2.2 雷击风险评估的分类 31
1.2.3 雷击风险评估的作用 31
1.2.4 雷击风险评估报告的主要内容 32
1.2.5 雷击风险评估技术流程 33
1.3 名词解释与符号说明 33
1.3 名词解释与符号说明 34
1.4 有关雷击风险评估管理的法律法规 39
1.5 引用规范和技术标准 40
第二章 评估区域概况 42
1 概论 42
2 项目概况 42
2.1 桑拿中心建筑结构特征 42
2.2 强电系统 43
2.3 防雷系统 43
2.3.1 直击雷防护系统 43
2.3.2 雷击电磁脉冲防护系统 43
2.3.3 其他雷电防护措施 43
第章 雷电活动 45
3.1 武汉市气象统计资料 45
3.2 武汉市闪电统计资料 45
3.3评估区域内闪电统计资料 54
3.4雷电流累积分析 56
第四章 现场数据采集 59
4.1地理位置 59
4.2 环境因子的采集 59
第五章 区域内雷电灾害风险评估 63
5.1娱乐中心雷电灾害风险评估 63
5.1.1项目概况 63
5.1.1.1 建筑结构特征 63
5.1.1.2强电系统 63
5.1.1.4 直击雷防护系统 63
5.1.1.6其他雷电防护措施 64
5.1.4 桑拿中心 74
5.1.4.1项目概况 74
5.1.4.2 建筑结构特征 74
5.1.4.3 强电系统 74
5.1.4.5 直击雷防护系统 74
5.1.4.7 其他雷电防护措施 75
5.1.6.5项目概况 85
5.1.6.6 建筑结构特征 85
5.1.6.7强电系统 85
5.1.6.9直击雷防护系统 85
5.1.7.2 其他雷电防护措施 86
第六章 雷击跨步电压安全性评估 96
6.1雷电流参数 96
6.1.1 雷击参数的定义 96
6.1.2 雷电流参量 96
6.1.3采用的雷击波形说明 97
6.2 雷击跨步电势的计算 100
6.3 作用于人体的跨步电压计算与安全分析 101
6.3.1 作用于人体的跨步电压计算 101
6.3.2安全性分析 102
6.4 安全性分析计算 103
6.5 安全性结论分析 108
第七章 防雷措施与建议 109
7.1外部防雷的防护措施 109
7.2防闪电电涌侵入的防护措施 109
7.3防闪电电磁感应和过电压保护的防护措施 109
7.4接地及安全的防护措施 110
7.5.1外部防雷的防护措施 110
7.5.2 防闪电电涌侵入的措施 111
7.5.3 防雷击电磁脉冲的措施 111
7.6 防接触电压、跨步电压的措施 112
7.7 施工期间防雷防护措施 112
7.7.1 接地防护措施 112
7.7.2 防雷保护措施 113
7.7.3 人员安全措施 113
第八章 雷电风险管理 115
8.1 各部门职责 115
8.1.1 政府职责 115
8.1.2 防雷机构的职责 115
8.1.3 防雷装置使用单位的职责 115
8.2 投入使用后的防雷安全指导意见 115
8.2.1 防雷装置管理 116
8.2.2 防雷装置维护与检测 116
8.3 雷击事故处置预案 117
8.3.1 雷击事故处置 117
8.3.2 雷击急救方法 117
第一章 概 述
1.1 雷电原理概述
雷电是一种极为宏伟壮观的自然现象,雷电孕育了地球上的生命,也促进了地球上的文明。但同时雷电的巨大的破坏力,又给人类带来惨重的灾难,在20世纪末,联合国组织的国际减灾十年活动中,雷电灾害被列为最严重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1.1.1.2 雷雨云的电结构
1.1.1.3 雷电形成的几种学说
图1.1 水滴感应起电机制
1.1.1.3.2温差起电学说
科学实验已证明,在冰中有一小部分的分子处于电离状态,形成较轻的H+和较重的羟基(OH-)离子,并且其浓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很快增加,温度较高的部位离子浓度较大,温度较低的部位离子浓度较低;H+离子的扩散系数和迁移率比OH-离子要大10倍以上。因此当冰中有温度梯度时就会出现离子浓度梯度,如图1.2(a)所示。由于温度热端起初具有较高的正、负离子,而后沿此浓度梯度,H+离子扩散的快,导致正、负离子分离,是冷端获得净正电荷电量,而热的一端获得净的负电荷,冰体中电荷生成的电场阻止电荷分离的继续,最后达到动态平衡状态,图1.2(b)所示。积雨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