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复习上课研讨.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掌握重点虚词“若”“为”“之”的意义和用法和宾语前置的一般规律 2、能够准确翻译文中重要句子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及现实意义, 积累写作素材。 诵读文本,掌握重点文言现象 要求:结合注解和笔记疏通课本,并大声朗读,掌握重要文言知识(实词 虚词 特殊句式 通假 活用等) 时间:10分钟 重点语句翻译: 文本探究: 最后一段,是孟子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1)“制民之产”——发展农业; (2)“谨庠序之教”——重视教化。 文章最后,孟子以一幅王道乐土的画卷结束全文。 背景链接: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代,当时诸侯纷争,各诸侯国都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思想界百家争鸣。孟子从儒家的“仁政”思想出发,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齐国在诸侯中号称强国,齐宣王野心勃勃,希望称霸诸侯。孟子这时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孟子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知识链接:《孟子》的主要思想 (一)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 他提出要“保民”,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二)仁政: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先有仁心,然后推行仁政。施行仁政的过程是先富后教。 前置补偿:高考题中《齐桓晋文之事》的名句: 1、五亩之宅,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2014 山东) 2、老者衣帛食肉,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013 天津) 3、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 。(2010浙江) 4、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__________ _____; 乐岁终身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民之从之也轻。(2008四川卷)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天下可运于掌。(2004辽宁) 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黎民不饥不寒 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 俯足以畜妻子 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齐桓晋文之事 复习课 《孟 子》 【考纲解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18个)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选材: 山东卷以传记为主,散文为辅。 题型: 选择题 翻译题(部分省份代之以断句题) 名句填空题 考点:(选择题)实词 虚词 人物分析 文章内容理解 (翻 译)实词 虚词 特殊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通假字 分值: 选择12分 翻译10分 名句默写3-5分 【题型和分值】 那些年,高考中的相关考题: 解释红体字的意义和用法。 1.以小易大,彼恶知之(2006广东) 2.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2006山东) 3.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2004山东) 4.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2007湖南) 5.是以君子远庖厨也(2005广东) 6.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2005广东) 7.宜乎百姓之

文档评论(0)

w33888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