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中译与王韬之谜.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圣经》中译与王韬之谜   随着租界当局行政权的日益巩固,有关宗教与信仰的话题,也在英美侨民的小圈子里不断被提及。强势的空间占有不能没有强势的文化如影相随。《圣经》是西方传教士最重要的工具,虔诚的门徒们笃信,无论是谁,只要他捧起这部福音之书读一读,就可以影响和转化他的一生。然而这种影响和转化,相对于缺文少识的中国人,离开了翻译断不可行。所以,向中国人译介《圣经》,不仅是工具性的选择,而且是救赎性的道义选择,近乎神圣,刻不容缓。   1843年8月,伦敦布道会在香港集会,决定由该会资深传教士麦都思,主持《圣经》中译,并选址上海。   早在明代末年,当西方传教士最初携西学东进的时候,泱泱中华的士大夫们还秉持着充足的文化自信,对远道而来的夷客抱以宽容乃至轻觑,不以为然地忽略了,就如同一个成年人对待儿童那样。然而,随着西方世界发动的大规模殖民入侵,中国人的自信,包括政治、军事、经济,以及文化上的自信,从根基上受到重创。面对列强咄咄逼人的坚船利炮,先是最高统帅皇帝蔫了,再是满朝文武怂了,继而是士大夫阶层的脊椎骨咯吱吱弯了。传统文化的锦幡摇摇欲坠,传统文化的气脉奄奄一息,传统文化的式微不期而至。面对正值青壮年的西方文化,老弱的中国传统文化已是强弩之末。   最让人不堪的,是连中国人历来爱用的“夷”字,一个充满对异国之士、异国之事、异国之人极尽鄙薄之能事的贬义词,也遭到了西方文化的敌视和封杀。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   “嗣后各式文书,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P102)。   一种中国式的日常用语,竟然会在两国间正式的外交公文中受到关注,从一个侧面,让人领略到了文化的巨大能量。   朝廷乖乖顺从。弱势的不仅仅只有文化。   条约同文规定,中国向英国赔银四百万两;英国(在中国)拥有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基督教传教士得(在中国)自由传教……   这是写在第二次鸦片战争败北后的中国土地上的条约。文化的悲摧伴随着光灿灿流失的银子一同悲摧。   将西文版的《圣经》,翻译成中文版的《圣经》,原本是一件阳光下的事业,是文明的输出与对接,高尚而纯洁。就像唐三藏为了求取佛教真经,哪怕历尽千难万险、踏遍万水千山,也要勇往直前一样,足以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供后世见证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博采是多么的勤奋与谦逊。然而《圣经》的输入,却非常不巧地伴随着西方文明对东方文明的武力征服,夹杂在夷狄对华生的鞭打之中,协议在不平等条约的阴影之下。这样的文明输出,不能不让人充满怀疑,对其输出的动机和目的,深刻质疑。   相比较其他新开埠的口岸,上海对西方文化的接纳程度要宽松得多。《圣经》的几个早期中译本中,最重要的集大成者,就是由著名传教士麦都思受伦敦总会及各《圣经》公会的委托,在上海组织翻译并出版的。据有关资料,1852年版的《新约全书》中译本和1854年出版的《旧约全书》中译本,都是由他组织了数十人的翻译团队和华人助手,汇聚于上海完成的。这套“《圣经》委办本”出版后,受到高度赞誉,多次再版重印,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还是中国信众百读不厌的流行本。   其中,有关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圣经》中含有“至高无上的天主”之意的“Cod”一词的翻译,最终被概念为“上帝”而非“神”,就是这个版本一锤定音的结果。   麦都思有一个重要的中国助手,那就是上海近代名士王韬。相比较麦都思主持的委办本,之前的几个中译本几乎全都存在着不够“雅驯”乃至“讹误”的瑕疵。其中明显“之不足”,就是被聘请来帮助汉译的华人助手,“在中国文人圈子里名不见经传”。言下之意水准平庸。   但很遗憾,王韬在进入麦都思翻译班子时,也还“名不见经传”。至少,和他后米的名气相比,那时的王韬“小荷才露尖尖角”,远不够“著名”,根本不足以赚得传教士们的青眼。如果不是因为父亲,不是因为生计所迫,而且他的名气也还没有大到赋予他择业的自主权,这位士大夫式的传统文人,怎么可能干出这等让他终生纠结的糗事?而且,工韬并不懂英文,他所谓的翻译,只是对传教士们译出的中文进行润饰梳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译本的质量问题。   上韬(1828―1897)生于江苏长洲(今苏州),曾在家乡考中过秀才,再往后屡试不中。可以说,此人学历很低,起点卑微,不足外道。这也是让热衷科举的工韬终生都不买账的一件事。   大约1847年,王韬的父亲、原本在家乡授业解惑的塾师王昌桂,应邀来到上海,人职麦都思创办的墨海书馆。这家书馆坐落在上海近代史上鼎鼎大名的麦家圈内(今延安东路以北山东路仁济医院一带)。所谓“麦家圈”,意即麦氏所代表的两方宗教组织的实体范围。听上去气势就不小,事实上也是体量庞大。这里是老麦在上海创立的传教枢纽和大本营。初到上海时,他布

文档评论(0)

sis_lx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