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麦害虫 麦类害虫种类很多,有200多种 根据这些害虫的危害症状分如下几类: 1. 刺吸类:刺吸麦类叶片,如麦蚜、麦红蜘蛛、蓟马类、飞虱、叶蝉、麦蝽类。 2. 食叶性:取食麦类叶片,如麦叶蜂、粘虫、蝗虫。 3. 蛀杆类:钻蛀麦类茎杆,如麦杆蝇类。 4. 取食籽粒类:啃食麦类的籽粒,如麦吸浆虫类、蓟马类、麦穗金龟子、棉铃虫。 5. 地下害虫:危害麦类根系,如蛴螬、根蝽象、金针虫、蝼蛄、地老虎等。 根据小麦生育期一般分为: 1. 苗期虫害:地下部虫害主要由蝼蛄、金针虫和蛴螬。地上部有蚜虫、叶蝉及飞虱 2. 成株期虫害:害虫有麦蜘蛛、麦水蝇及麦秆蝇。 3. 穗期虫害:害虫主要有吸浆虫、麦蚜及粘虫。 4. 贮藏期虫害:麦蛾 一、麦蚜 麦蚜俗称小麦腻虫、油汗、蜜虫等,属于同翅目,蚜科。 我国危害麦类的蚜虫主要有12种,常见的种类有4种: 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 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 禾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麦无网长管蚜(Acyrthosiphon dirhodum) 麦蚜山东省发生的有6种,其中以麦二叉蚜、麦长管蚜和禾缢管蚜为优势种。 (一)分布与为害 1.麦长管蚜 分布在全国各产麦区,是大多数麦区的优势种之一。南方发生较重。 为害小麦、大麦,南方偶害水稻、玉米等。 前期集中在植株上部,叶片正面,后期集中在穗上刺吸,使受害株生长缓慢,分蘖少,千粒重下降。 2.麦二叉蚜 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各麦区,以华北、西北等地发生重。 常在植株下部,叶面背面或基部叶鞘内外刺吸。 3.禾缢管蚜 分布在各麦区,在多雨潮湿麦区常为优势种之一。南方发生重。 越冬寄主:桃、李、杏、苹果、榆叶梅; 第二寄主:麦类、水稻、高粱、玉米。 为害症状: 初期出现黄白色斑,扩大为条状斑,严重时全叶皱缩枯黄,植株枯死。 小麦抽穗后,群集穗部为害,使麦粒不饱满,甚至成为白穗。 排泄蜜露,影响光合和呼吸作用 传播小麦黄矮病毒 (三)生活史和习性 麦蚜的生活周期可分为: 不全周期型:温暖地区 孤雌生殖 全生活周期型:北方寒冷地区 孤雌生殖 性蚜世代 麦蚜年发生代数,随种类和地区而异。北方地区年发生10代左右;黄河中下游流域20代;长江流域及其以南30代。 越冬虫态随纬度和种类不同。 秋季小麦出苗后各种麦蚜都从麦田外迁入麦田繁殖为害。小麦分蘖期出现蚜量小高峰。之后随气温下降,数量减少。返青后,麦蚜的数量逐渐增加,小麦抽穗扬花,麦蚜繁殖极为迅速,至乳熟期达到高峰,对小麦危害最严重。小麦乳熟期开始后,蚜虫数量减少,有翅蚜增加,在麦收前向越夏寄主迁飞。 春季前期以麦二叉蚜为主,抽穗前禾缢管蚜占优势,抽穗后至乳熟期麦长管蚜为主。 1.麦长管蚜: 在我国北方麦区不能越冬,在年最冷月均温10℃以上,北纬25°以南地带,小麦冬季可以生长,长管蚜冬季可继续为害。 北纬35°~36°边缘地带,安徽,江苏两省北部,河南、山东南部冬季小麦基本停止生长,但麦长管蚜可以安全越冬。 全年孤雌生殖,不发生性蚜世代。 以无翅胎生雌成蚜、若蚜在麦苗根茎交界处的表土下潜伏越冬。 喜光照,较耐潮湿和氮肥。 多分布在植株的上部,叶片的正面危害。喜欢取食穗部,小麦抽穗后,蚜虫数量急剧上升,并大多集中在穗部为害。 成、若蚜受振动时易坠落逃散。 2.麦二叉蚜: 在北纬36°以北麦区,多以卵在麦枯叶、土缝内或多年生禾本科杂草上越冬,生活史属全周期型。 在南方以无翅成、若蚜在麦苗基部叶鞘、心叶内或根际土缝中越冬,生活史属不全周期型。 怕光照,喜干燥,不喜氮肥。 喜食幼嫩组织或生长衰弱、叶色发黄的叶子,多分布在植株下部,叶片的背面危害。小麦灌浆后,多数立即迁离麦田。 成、若蚜受振动时,假死坠落。 3.禾缢管蚜: 在北方寒冷地区产卵于李、桃、杏等李属植物上越冬,第二年春天繁殖后迁飞到禾本科植物上,秋后产生性蚜,交配后在木本植物上产卵越冬,世代交替明显,属异寄主全周期型。 南方无世代交替现象,终生在同科寄主上孤雌生殖,不产生性蚜,属不全周期生活。 畏光,嗜食茎杆、叶鞘,故多分布于植株下部的叶鞘、叶背,甚至根茎部分,数量大时,也上麦穗危害。 成、若蚜不易受惊动。 (四)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1. 作物布局: 麦蚜对不同寄主的喜好程度各有差异,而且在不同季节又有不同的主要寄主。 麦蚜的为害程度依次为小麦、大麦、燕麦、黑麦; 麦类黄矮病的为害程度依次为燕麦、小麦、大麦、黑麦。 在秋作物中糜子的蚜害和黄矮病都严重,是重要的夏季寄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