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3年x生态市建设工作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快生态市创建步伐,确保年底通过国家生态市技术核查。根据生态市建设总体工作部署,特制定x生态市建设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环保优先方针,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以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抓手,以“源头根治、系统处理、综合利用、全民参与”为原则,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努力把x建设成为经济富足、生态健康、社会文明的国家生态市。
二、目标任务??? 向国家环保部递交技术评估和考核验收申请,做好生态建设项目现场和档案资料等各项迎查准备工作。达到国家生态市建设中5个基本条件和22项考核指标全部达到考核验收要求。全面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市建设目标。
三、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围绕生态市建设考核指标,今年进一步抓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环境污染防治、节能减排、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积极开展绿色x建设,着力构建绿色生产体系、绿色消费体系、绿色环境体系和绿色生态文化体系,努力建设国家生态市。
(一)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引导帮助企业与科研院所深化合作,推进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大力推行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年内实施20个产学研合作、50个技改节能项目,创建市级以上技术中心5家。组建产业联盟,鼓励龙头企业通过挂靠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整合提升产业链条,做大塔机、风机、铸锻和炊事机械等特色集群。
(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以建设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目标,按照“一园三区三带”发展格局,推动现代农业强基础、调结构、增效益。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严格投入品管理,完善质量检测和安全追溯体系,建成30个镇街、园区农残检测室,新增“三品一标”认证20个。
(三)严格节能减排。
坚持“存量减排”和“增量优排”同步推进,认真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严格项目能评、环评,落实环保“一票否决制”,从严控制“三高一低”和产能过剩项目建设。实施一批重点节能技改项目,10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认定。强化大气污染防治,综合治理燃煤锅炉、建筑工地、汽车尾气污染。实施镇街天然气管网延伸工程,配套建设9条支线管网,新建液化和压缩天然气供气站,扩大清洁能源应用。
(四)强化农村环境治理。
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严格秸秆禁烧,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实施省级生态农业和新能源示范县项目,建设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户用沼气池和太阳能光伏利用村。积极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15个新型农村社区配套污水处理站。实施村庄整治试点,按照“三清、四改、五化”标准要求,扎实开展综合整治,改造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旱厕3100个,带动各村(居)环境提升,打造一批整洁有序、特色鲜明的优美乡村。
(五)推进保水增绿。
围绕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市、森林城市,突出生态水网、林网建设,强化南部生态保护、中部景观提升、北部湿地建设,更加凸显“x”风貌。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执行取水许可和计划用水制度,建设节水型城市,创建全国水土保持监管能力建设市。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南水北调地方配套、x河中游段治理等工程,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平方公里。深化x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严格饮用水源地保护,完善“南补、中靓、北净、河湖城贯通”的生态水系。与x林业厅深化战略合作,实施荒山绿化、退耕还果等工程,新增绿化面积5万亩。推广“六上山”模式,建成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提升火灾防控能力。积极争创x国家级湿地公园、x国家级森林公园。
(六)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污水处理厂及中水回用、配套管网工程,对x等10处积水点进行改造,实施x等工程,提高市政基础设施保障水平。加快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建设,实行城乡环卫一体化。提升x景观和沿街绿化,增强现代化山水园林特色。
(七)加大生态创建宣传引导力度。
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深入开展绿色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等“绿满章丘”活动,积极引导公众参与。通过多种形式、多种载体,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切实增强全社会开展生态创建活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在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生态市建设信息公开化制度,完善环境质量公示公告制度。积极引导社会团体、媒体、研究机构、居民参与到生态市创建活动中,努力营造全民参与、共同建设生态市的良好氛围。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生态市创建是一项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分工,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创建工作机制。生态办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分级管理、相互协调、良性互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银川分中心招聘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 2025年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及参考答案.docx VIP
- 武汉市2025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考试(四调)数学试卷(含答案).pdf
- 陕西西安市长安城乡建设开发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4.pdf VIP
- MEMS传感器和智能传感器的发展.docx VIP
- 中学英语课堂教育教学评价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docx
- 运筹学(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中国大学MOOC慕课章节测验答案.pdf
- 内蒙古风能、太阳能资源.doc VIP
- 金丽衢十二校2024学年202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生物试卷(含答案).pdf
- 《中医骨伤科学》课件—— 肘关节脱位.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