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苏轼研究报告小组成员:刘莹 马霞 粟炜林 张秀英 李鹤翔 余佩珊 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什么样的家庭铸就了苏轼祖父: 苏轼降生时,祖父苏序正值六十三岁,七十五岁的祖父去世时,苏轼已十二岁,祖父年轻时生的高大英俊,身体健壮,酒量极大,慷慨大方,是眉山的名人。苏轼的童年天天与祖父相处,祖父的生活方式、政治理想、言谈志趣、音容笑貌、都给苏轼极大的影响。后来苏轼已经成为牵北宋文学牛耳的文学泰斗,官居翰林学士知制诰时,几个至交与仰慕他的人前去拜访他,正好那天是他祖父的寿诞之期,他就向来客述说了老汉生前的几件趣事,祖父年轻时是眉山最有名的轻财好施的善人,每年收过稻子,他总要拿出一些米来换成稻谷,在自己的谷仓里竟然存了万石之多,每逢眉山遭遇灾害,他便拿出稻谷来赈济乡亲。每年他还利用院前房后的空地种植芋头,穷人春荒无食时,苏序就用大锅煮芋头,放在门外,任由贫困无食者自取。有一年眉山是大荒年,他甚至卖掉几亩地用来救济穷困。 祖父遗风苏序淡于功名,不拘礼节,经常携酒一坛与亲友村翁在村外的地头树下席地而坐饮酒取乐,常常引起一些规矩拘谨的农民吃惊。一天他的儿子苏焕考上了进士,并封了官,成都官府派人送来官家的喜报,因儿子中了进士,苏序也因子登朝为官,被恩授大理评事,故后人称其为“苏廷评”。成都送喜报的人在村头碰到他时,老汉正酩酊大醉,手里还攥着一大块牛肉。他除了让官差在乡亲们面前高声宣读了喜报以外,欢乐之中把手中的那块牛肉也塞在官差送来的装有官服的行李之中,让一村中的小伙子背着,他则骑上毛驴往家里走去。街上的乡邻和孩子看见一个酩酊大醉的老头骑在驴背上,后面跟着一位背着露出红带子官服的小伙子,都尾追其后围观并被传为笑谈。当时考中进士的镇上还有一家,那就是苏轼外祖母家的程家,程家为此大宴宾客予以庆祝。而祖父苏序则认为凭儿子的才能,考中进士是预料中的事,没有什么值得庆贺的。祖父信仰道教,但并不迷信,思想也开放,一天他在大醉之后,竟然走进一座庙里,在乡亲们的喝彩声中,一棒把庙里的神象砸得粉碎,原来乡亲们都很憎恨庙里的那位主持,因他常以神象的名义向乡亲们勒索钱财。后来苏轼给门人多次谈到此事,并讲:“祖父公如此鄙视官场,旷疏放达、思想开放,唯有识之士方能识之”。苏轼幼年之时常随祖父出入道观,后来祖父又把他送进天庆观跟着道士上学,在祖父的影响熏陶之下,苏轼自幼爱读《庄子》喜欢《道德经》,因此道士张易简也成了苏轼的一位启蒙教师。父母皆师苏轼的父亲苏洵也是大文学家,在苏轼十二岁之前父亲几次进京赶考,但屡试未中,于是就在往返京城之时游学江淮各地,遍游名山大川。母亲程氏出身书香门弟,是大理寺丞程文应之女,眉山苏、程都是大族,同是进士府地,苏程两姓联姻,两家名门血统的混合,成就了苏轼兄弟的旷世奇才,应该不是偶然。在苏洵往返京城赴考游学各地的那段时间,都是母亲程氏在家辅导孩子读书,程氏的教学就哲学倾向来说,与张道士恰恰相反,偏重于正统的儒家教育。教材主要有《论语》、《孟子》、《汉书》、《后汉书》等。母亲的教育更多采用讨论启发式,每读完一篇文章后,母亲总要考问他一些有关古今成败的问题。一次她给儿子苏轼讲授《后汉书》中范滂的故事,这段史传记载东汉末年大诛党人,范滂亦在搜捕之列,滂在与母亲诀别时说,自己舍身取义,是死得其所的,只是对母亲有不可割舍之恩,请母亲万万勿增悲戚。母亲则从容地回答他说:“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 既有今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小苏轼听到母亲的讲授,向母亲质疑:“我长大如作范滂,您能舍得我去死吗?”母亲毅然回答他:“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这个场面使苏轼“亦奋厉有当世之志。”以后,终苏轼之一生,他虽然热爱自然,企慕陶潜,却终生未能归隐。少年时代母亲所给予他的这种刚正不阿,忠君爱民、视死如归的精神教育,早已溶化在血液之中,成为他做人的本质人格之一。 兄弟情深在苏家和苏轼一齐读书长大,一生与他关系最密切的是他的弟弟苏辙。弟弟比苏轼小两岁,他虽然缺乏哥哥的领悟能力和敏捷反应,但却虚心好学、学而不忘,他性格深沉内向,于是苏洵给其取名为“辙”,字“子由”。“辙”与“轼”相反,“轼”是在最高处,“辙”却在马车的轮子之下,是车子在路上留下的痕迹,父亲希望性格内向的次子尊重规律、功成不居、远离祸害。这个名字的深意似乎寄托了祖父苏序的道家思想。内向型的子由沉稳聪明、持重保守、为人忠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