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在红树林监测研究的进展.ppt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遥感在红树林监测研究的进展尹茂众 官春宏 李杨子 陆思羽 何秋莹郑伟清 蔡旭晨 遆云锐 张力12遥感在红树林监测研究红树林介绍目 录红树林简介红树林(Mangrove)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低能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红树林简介红树林(Mangrove)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低能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特殊的根系不同的红树植物有各种各样庞大的、奇形怪状的根系,其主要的作用是:一、稳固地将植株固着于潮间带;二、获取并传输更多的氧气特殊的根系对于人类而言,红树林最重要的作用是保堤护岸,减缓风暴潮的危害。这个作用在2004年底的印度洋海啸期间已经得到了深刻的验证。在中国东南沿海,虽没有海啸的威胁,但红树林在每年十余次的台风中起了重要的防灾减灾作用。?防风固堤红树林是渔船的天然港湾生态多样性 红树林既是湿地又是森林,同时具有沼泽湿地植物、沙漠植物和热带雨林植物的特征,因而红树林是至今世界上少数几个物种最多样化的生态系之一,生物资源量非常丰富。 生态多样性 红树林既是湿地又是森林,同时具有沼泽湿地植物、沙漠植物和热带雨林植物的特征,因而红树林是至今世界上少数几个物种最多样化的生态系之一,生物资源量非常丰富。 全国总量 据 2001 年国家林业局组织的“全国红树林资源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红树林各地类总面积 82757.2 公顷(不含港、澳、台地区)。其中:现有红树林面积 22024.9公顷,占总面积的 26.6%;未成林面积 1884.1 公顷,占 2.3%;宜林地面积 58848.2公顷,占 71.1%。经过几年的保护与恢复工作,红树林面积得到有效的增长。据各省最新统计,全国现有红树林各地类总面积 90634.7 公顷。其中:现有红树林面积为22652.3 公顷,占总面积的 25.1%;未成林面积为 2326 公顷,占总面积的 2.6%;宜林地为 65656.5 公顷,占总面积的 72.3%(国家林业局等,2005)。 全国各地类红树林面积增长对比见下表:(单位: hm2 )分布情况 红树林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北纬 18°12′~30°09′,东经 108°03′~122°00′E,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及台湾、香港和澳门等8省区,总面积22680.9公顷。 1980 年至今研究区共有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34 个,包括 7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 6 个为国际重要湿地);福田红树林鸟类自然保护区;7 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分别为:海南清澜省级自然保护区,福建九龙江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福建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广东珠海淇澳-担秆岛自然保护区,广东南万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广西钦州茅尾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台湾淡水河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以及 20 个县市级自然保护区。研究区范围及红树林保护区地理位置如下图所示。分布情况12红树林介绍遥感在红树林监测研究目 录遥感在红树林监测研究遥感在红树林监测研究 由于地理气候原因,如涨落潮等因素导致的红树林湿地实地调查难,周期长,工作量大,时效性差等问题,已使得常规方法不适用于监测红树林湿地。 遥感技术具有覆盖面积大,数据更新周期短、空间分辨率高、手段多样和精度高等特点。目前,遥感技术已经成为国内外红树林湿地生态研究的主要技术之一。世界范围内红树林遥感的监测发展 欧美发达国家因技术领先,在利用遥感技术对红树林湿地进行调查与评估等方面的研究起步稍早。 第一阶段:1979 年 Lorenzo 等利用 Landsat MSS 数据监测了菲律宾三宝颜市红树林湿地的退化情况,第一个将遥感技术应用于红树林湿地动态变化监测中。1980 年世界粮农组织(FAO)利用遥感技术估算了尼日利亚的红树林面积,开启了应用遥感技术进行红树林湿地面积、分布、动态、制图等领域研究的大门。受限于遥感数据粗糙的空间分辨率,当时的遥感技术主要应用于红树林与非红树林的区分。 第二阶段:上世纪 90 年代,遥感数据的种类不断丰富,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不断提高,红树林遥感监测逐渐由整体动态监测向种群分布监测方向发展。 第三阶段:进入 21 世纪以来,米级乃至厘米级高分辨率数据、SAR 雷达数据和高光谱数据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遥感图像信息的含量。红树林遥感监测逐渐向生态系统参数及综合信息监测的方向发展,比如,估算红树林生物量分层结构、树高、冠幅、病虫害等。中国对红树林遥感的监测发展 国内红树林遥感监测始于上个世纪 90 年代,并从 2007 年开始呈显著上升的趋势。 第一阶段:国内首次将遥感技术应用于红树林湿地调查是在 90 年代初的海南岛红树林湿地资源调查,早期在厦门西港、海南岛清澜港等地也进行了红树林湿

文档评论(0)

2232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