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十四章 病毒的致病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病毒的感染 一、感染的途径 二、感染的类型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一、病毒对宿主的影响 二、抗病毒免疫 教学目标 掌握病毒感染的途径、感染的类型、包涵体的概念 熟悉 病毒对宿主的影响 第一节 病毒的感染 病毒的感染:指病毒通过粘膜或破损皮肤等途径侵入机体,在局部或全身的易感细胞内复制增殖、造成机体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 一、病毒感染的途径(病毒传播方式) 1.水平传播: 2.垂直传播: 第一节 病毒的感染 一、病毒感染的途径(病毒传播方式) 1.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方式。 常见途径: 1)呼吸道传播:如流感病毒、麻疹病毒等。 2)消化道传播:如肠道病毒、甲肝病毒等。 3)媒介昆虫叮咬传播:如流脑病毒、森林脑炎病毒等。 4)动物咬伤传播:如猎犬病毒。 5)接触传播:如传染性软疣病毒。 6)性传染: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 某些病毒可经多种途径感染,如乙肝病毒可经手术、输血、注射、拔芽、共用餐具等。HIV除经性传播外,还可经输血、针刺等感染。 第一节 病毒的感染 一、病毒感染的途径(病毒传播方式) 1.水平传播: 2.垂直传播:病毒通过胎盘或产道,由亲代直接传给子代的方式。 垂直传播是病毒感染的特点之一。 以乙肝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为多见。可引起死胎、早产或先天畸形。 第一节 病毒的感染 二、病毒感染的类型 根据临床症状有无,分: 一)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 病毒进入机体后,不引起临床症状。 原因:病毒毒力弱或机体防御能力强,病毒不能大量增殖,不造成细胞、组织的严重损伤。 也可因病毒不能最后侵犯到达靶细胞,不出现临床症状。 隐性感染者可向体外播散病毒而成为传染源。 二)显性感染 二)显性感染: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大量增殖引起细胞破坏、死亡,使机体出现临床症状。 根据感染部位分: 局部感染 全身感染 根据发病缓急分: 1、急性感染: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数日至数周。恢复后机体内不再存在病毒,如流行性感冒、甲肝等。 2、持续性感染: 二)显性感染: 1、急性感染: 2、持续性感染:病毒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数月、数年甚至终身,潜伏期长、发病慢、恢复也慢。 可出现明显症状,也可不出现明显症状而长期携带病毒,成为重要传染源。 根据疾病过程分为: 慢性感染: 潜伏感染: 慢发感染: 二)显性感染: 1、急性感染: 2、持续性感染:病毒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数月、数年甚至终身,潜伏期长、发病慢、恢复也慢。 可出现明显症状,也可不出现明显症状而长期携带病毒,成为重要传染源。 根据疾病过程分为: 慢性感染: 潜伏感染: 慢发感染: 二)显性感染: 1)慢性感染:病毒可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断排出体外,或经输血、注射而传播。病程长达数月至数年,病毒在整个持续过程中可被检出,一般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发病,患者表现轻微或无临床症状。如乙肝。 2)潜伏感染: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内,但并不能增殖产生感染性病毒。在某些条件下病毒被激活发生增殖而引起临床症状,称急性发作,病毒仅在临床间歇性急性发作时才能被检出。如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3)慢发感染:也称迟发感染。病毒感染后,有很长的潜伏期,达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多呈进行性发展,最终导致死亡。 麻疹病毒引起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儿童-成人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一、病毒对宿主的影响 1.杀细胞效应 病毒在细胞内增殖造成细胞溶解死亡。多见于无包膜病毒。 (1)病毒增殖、释放时引起细胞裂解 (2)病毒增殖,阻断宿主细胞蛋白质及核酸的合成 (3)病毒感染后,细胞膜溶酶体膜通透性增强,酶释放 (4)大量的衣壳蛋白,直接损伤宿主细胞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一、病毒对宿主的影响 1.杀细胞效应 2.包涵体形成 有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可在细胞内形成普通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的嗜酸性或嗜碱性、圆形或椭圆形或不规则的团块结构。 包涵体成分对宿主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也有破坏作用,也可导致宿主细胞损伤;同时它又有助于病毒感染的辅助诊断。 3.细胞膜改变 正常细胞 CPE 狂犬病毒包涵体(Negri body) 巨细胞病毒包涵体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一、病毒对宿主的影响 1.杀细胞效应 2.包涵体形成 3.细胞膜改变:多见于有包膜病毒。 病毒感染细胞后不阻碍细胞的代谢,不使细胞溶解死亡,成熟后以出芽方式释放,再感染邻近细胞。但病毒可引起宿主细胞膜改变。 1)细胞膜融合:病毒感染人体可导致感染细胞与邻近正常细胞的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并借此促成病毒的扩散。如麻疹病毒。 2)细胞出现新抗原:病毒在细胞内复制过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