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双山一中201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docVIP

黑龙江省双山一中201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42分) 1.明代规定儒生按照不同的品级可免除不同的丁、粮和杂役,即“免于编氓之役,不受侵于里胥”此规定 A.从经济方面支持了科举制度 B.是广大农民乐于接受的税收方式 C.有利于促进土地私有制发展 D.废除了封建人身和劳役依附关系 2.直到汉武帝时期……发现铸钱和煮盐对国家赋税的极端重要性,由此催生了在中国历史上时断时续实施了长达2000余年的‘盐铁官营’政策。”这一政策 A.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 B.有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C.解决了国家赋税的问题 D.催生了富商大贾的出现 3.1887年夏,清政府总理海军衙门承认陈启源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有益于贫户之资生,无碍于商贾之贸易”,且“自用机器缫丝以来,外销丝斤价增一倍,足证办有成效,亦属兴利之一端……仍准照旧开设”。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A.政府对民族工业转为支持的态度 B.晚清政府职能混杂并实行多头管理 C. 缫丝企业合法地位得到政府承认 D.中国更深地卷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4.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共有多幅。其分布如下 出土省份 出土地点 陕西 米脂、绥德王德元墓、绥德、西安碑林、陕北 山东 藤县宏道院、藤县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 山西 平陆枣园 内蒙古 和林格尔 江苏 泗洪重岗、遂宁双沟镇 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汉代时陕西是全国经济中心 B.山东的农耕技术在汉代最先进 C.汉朝时使用牛耕的范围较广 D.汉朝时牛耕范围已经遍及全国 5.清人说:“天下之民尽其智力以罔一切之利,不耻为厮养而耻于力田;其安于南亩者,皆柔而至愚之人,其于民盖不及什之一……商贾利厚,田亩利薄,弃薄取厚,人之常情。民未有不欲利者也,失之本则求之末,失之己则争之人……”材料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价值体系发生一定的变化 B.当时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等 C.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贾而好儒”的现象 D.“贱农而贵商”的观念已成为社会各阶层的风尚 6.乾隆时的《陶冶图说》中记载:“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山环水绕,僻处一隅,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这表明 A.清代开始景德镇具有瓷都的地位 B.景德镇多民营制瓷手工业 C.手工业发展提高了富商地位 D.清代手工业经济重心南移 7.1914年12月,民国政府农商部向各省发出饬文称,一战“未始非工商发达之转机,凡各省种种实业, 俱应切实整顿,所有大小工厂悉予竭力维持,一面趁外货入口稀少之时,改良土货,仿照外货”。政府发表该饬文旨在 A.反对世界大战 B.倡导民主科学 C.宣扬实业救国 D.维护领土主权 8.不同的经济模式折射出不同经济学派的经济学说。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始终存在着两大相互对立的经济学说——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他们 A.看似相互矛盾但目的一致 B.对国家干预经济看法一致 C.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始终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9.《女学报·做学生的快乐》(1903年)登载:“现在上海几个女学堂的女学生,一个个神清气爽、磊落大方……身体没有一点弯曲,好似春天的修竹一样细直……比那种涂脂抹粉、一步三扭的小脚伶仃的样子,真是天地了。”这表明当时上海 A.拥有宽松良好的办学环境 B.妇女政治地位超过了男子 C.人们的审美观与西方看齐 D.社会风尚发生较大的变化 10.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的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惋和抗争之声,仅《申报》第八天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这一现象表明 A.广大人民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 B.报纸宣传是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C.清政府积极推动近代报刊业发展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的严格控制 11.1989年11月26日苏联《真理报》发表文章说:“如果说在初期我们认为这基本上指的是纠正社会机制的部分扭曲现象,只是完善过去几十年间形成的、已经完全定型的制度的话,那么,现在我们说,必须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这意味着苏联改革 A.全面推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B.全面否定了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C.正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全盘否定苏联的社会主义历史 12.有学者指出:“当人们谈及最近几代人中被传入日本等东方国家的西方文明时,我们不是指希腊罗马哲学和人文主义思想,也不是指日本的基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p223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