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初二语文《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苏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
作者:郭沫若
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本文主题:发扬“年轻精神”。
2. 赏析本文情理交融的语言。
3. 了解本文巧妙的构思。
4. 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珍惜青春,做有益之事
三.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文章的主题;
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
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文章的题目入手,介绍萧红。
萧红(19l1一1942),是在鲁迅先生培养下成长起来的现代女作家,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人。幼年丧母,寂寞的童年养成她恬静、孤独、矜持、倔强的性格。1930年为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开始了流亡与挣扎的人生征途。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1934年与萧军一道到上海,得到鲁迅的鼓励和帮助,从事革命文艺运动。1935年出版中篇小说《生死场》,奠定了萧红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抗战爆发后,从日本回国参加抗日斗争。1942年病逝于香港,葬在近海边的浅水湾,年仅32岁。
《呼兰河传》比之于《生死场》,情感上要细腻得多,文字也打磨得比较漂亮,三十岁的萧红用一种较为包容的眼光看待愚昧的故乡,看待那些麻木的心灵,当她写到童年的记忆,写到后花园中的小黄瓜、大倭瓜,那些蝴蝶、蚂蚱、蜻蜓时,笔触仿佛还有了一些温暖、一些阳光的气息,但它与《生死场》在本质上的凄冷、荒寒是一致的。这些许温暖更映衬了心灵荒寒、灵魂死灭的存在的可怖。叙述者变得更为深藏不露,仿佛没有了生死场里那种撕心裂肺似的直接呐喊,但我们仍旧能感受到作者悲悯的眼光在文字之上流淌,在那些表面温和平静的故事里头,有着她泣下的血泪:“人生何如,为什么这样的悲凉?”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不久春装换起来了,只是不见载着翠姨的马车来。”《呼兰河传》是她家乡的事,这个含泪而出走的娜拉漂泊一生,不肯承认自己是有家的人,然而,她的心底是多么依恋家乡,思念着她的祖父啊。
萧红一生凄惨。童年时期没有享受到正常的父母之爱,少女时期感情受骗,被人抛弃在旅馆做人质,这种打击是毁灭性的。后来跟萧军相依为命,但是性格不合,常常产生矛盾冲突。
“你知道吗,我是一个女性。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会掉下来。”痛苦的经历,生活的苦恼,使萧红感觉到女性的悲哀,甚至有些陷于这种悲哀了,有些不通世故地常跑去将这些苦恼说给鲁迅夫人许广平听。她认为自己的身世是很凄凉的,然而,在很多人的眼里,萧红一直是受到朋友的关爱同时也是受到人们尊敬的。在那样的年代里,有几个女人能像萧红那样作为一个作家得到尊敬?萧红是不理会这些的,她只一味地天真,不通世故地天真。
写作《呼兰河传》时的萧红已经有所变化了,那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经历了内心与外在的种种变故与波折,身边没有了写作《八月的乡村》的“保护人”似的萧军,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个整体。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她心目中的故乡也从要逃离的陷阱变成灵魂的寄寓之地——尽管那里不是开遍鲜花的天堂,但也不是布满荆棘的地狱;那里是混沌初开之地,那里是生产着绝望的希望之地。
成熟的萧红换了一副眼光看待故乡。故乡,尽管它蒙昧,蒙昧得令人痛心,可是它又是包容的,爱与恨,善与恶,美与丑,都在其中。萧红找到一种最能表达自己与故乡的血肉联系的笔调。在这种书写中,萧红重新确认了自己与故乡、与呼兰河的关系。它们不再是对立性的,而是对话式的。在重新书写故乡、回忆与辨认故乡中,故乡给萧红展示了新的启示、新的内涵;同时,萧红在写作中重新确立了与故乡的关系,那是与她血脉相通的根。
在这样的写作中,萧红获得了心灵的慰藉。
萧红把一生都献给了人民解放事业,在她身上有着年轻人所应有的精神品质。为了纪念这位年轻卓越的女作家,1948年,一大批民主的、革命的文化人士在萧红墓前举行集会,我国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在会上对香港南方学院艺术系的教师作了五分钟即兴讲演。
(二)作者介绍:
郭沫若(1892~1978),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王昭君》等。在中小学期间,广泛阅读了中外文学作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1914年初到日本学医,接触到泰戈尔、海涅、歌德、斯宾诺莎等人的著作,倾向于泛神论思想。由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