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总论第六章法律行为程序.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民法总论 周江洪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目录 第六章 法律行为 导入:法律行为制度的创设史及其意义 法律行为概念是19世纪德国法学的产物,并被德国民法典首创运用为民法典中最抽象的总则概念之一。法律行为制度,在理念上支持了私法自治在民法中的全面确立;不仅如此,也为法律制定的集约化和规则体系化提供了概括性工具。法律行为制度的学习,是大陆法系民法学习中的重中之重。 尹田认为,法律行为,德国民法典法典体系建构所必需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法律工具。 参考阅读:谢鸿飞:《论法律行为概念的起源与法学方法》,/file/2005101947928.html 米健:《论“民事法律行为”命名的谬误》,《人民法院报》2003年10月10日 十二铜表法→国法大全→德国法学家胡果、海瑟、萨维尼→《普鲁士邦法》(行为) →撒克逊王国民法典(法律行为) →德国民法典第一编第三章 我国民法通则第四章第一节(第54条,民事法律行为) 自学可参见陈卫佐《德国民法总论》、我妻荣《新订民法总则》、山本敬三《民法讲义总则》、王泽鉴:《民法总则》、尹田:《民法总则之理论与立法研究》 第一节 法律行为概述 一 法律行为的概念 二 法律行为的特征 三 法律行为的分类 四 法律行为与情谊行为、准法律行为 一 法律行为的概念 民法通则第54条: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法律行为的学理定义: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而依意思表示的内容发生法律效果的行为。我国民法通则中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将其界定为合法行为,从其内容上来看,相当于传统民法中的有效法律行为。 未作特别说明,本讲义不区分民事行为与法律行为。 补充:民法通则对“法律行为”概念的改造 (1)“法律行为”前加“民事”,以表明民法上的法律行为与其他部门法上的法律行为的区别 (2)强调法律行为的合法性(第54条),并规定“民事法律行为从成立时起具有法律拘束力”(第57条) (3)凡涉及当事人实施的无效或可能无效的“法律行为”时,全部谨慎地使用了“民事行为”的概念(第58-61条,第66条) 目前民法理论界对此质疑较大,认为是失败的创新。 二 法律行为的特征(教材第140页) (一)法律行为是民事法律事实的一种;(参见第三章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 (二)是民事主体实施的以民事法律后果的发生为目的的行为;法律行为是行为人以引起预期的民事后果为目的而自愿实施的行为。 (三)是以意思表示为构成要素的行为。关于意思表示,详见后述。 与其他法律事实的根本区别:其他作为法律事实的行为,无论其合法无否,其后果的发生与当事人的意愿无关,法律赋予这些行为以法律效果时,并不考虑该效果的发生是否符合当事人的愿望。 课后思考题:事实行为与法律行为的关系 事实行为与法律行为 关于事实行为,参见常鹏翱:《事实行为的基础规范》,《法学研究》2010年第1期 事实行为发生法律效果的构成:行为→事实效果→法律介入→法律效果(即法律效果的法定化) 三 法律行为的分类(教材第141页以下) (一)单方行为、双方行为与共同行为 以是否由当事人一方的意思表示即可成立为标准。 概念(不要求掌握、理解即可) 区分意义:法律对三者的成立要求有所不同,单方行为只要一方当事人意思表示即足够;双方行为需要各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仅有意思表示没有达成一致的,行为仍不成立;共同法律行为各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的内容是平行融合的,有时候有差异时,按少数服从多数来决定。 三 法律行为的分类 (二)财产行为与身份行为 以法律行为发生的效果内容是财产性的还是身份性进行区分 身份行为是发生身份变动效果的民事法律行为,其中有单方行为,如辞去委托监护,也有双方行为,如收养、协议离婚等;财产行为是发生财产变动效果的民事法律行为,有物权行为,如抛弃等,也有债权行为,如买卖、承揽合同等。 区分意义:(1)适用法律不同。 (2)法律限制不同。 三 法律行为的分类 (三)负担行为、处分行为 系对财产行为的分类。区分标准:依其效果是否使某人负担义务而区分。 负担行为,使某人负担给付义务并因此而为他人创设一项或多项给付请求权或者至少为受领给付提供权利基础的法律行为。 处分行为:直接地作用于现存权利使该权利发生变更、让与、负负担或者消灭的行为(直接变动或消灭某项既存权利的法律行为)。通过转让、废止、变更内容或设定负担等方式直接对某一项既有权利施加影响的法律行为。 区分意义:(1)负担行为产生给付义务,故可无数次重复(一物可多卖);处分行为变动权利,其法律效果具有排他性;(2)处分行为要求行为人具备处分权,而负担行为的有效性不以处分权的具备为前提(出卖他人之物的买卖合同有效,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15条);(3)处分行为适用确定原则,生效时得与具体的标的物有关。 【

文档评论(0)

x551116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