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把玩是一个收藏家的自我修养.docx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会把玩是一个收藏家的自我修养2014年07月28日 10:31???南方都市报??评论中大奖(0人参与)收藏本文?? ???刘益谦用花2 .8亿港元的鸡缸杯喝了杯茶  《萧翼赚兰亭图》,传唐阎立本作。描绘唐太宗御史萧翼从王羲之第七代传人的弟子辩才的手中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骗取到手献给唐太宗的故事。画的是萧翼向辩才索画,萧翼洋洋得意,老和尚辩才失神落魄;旁有二仆备茶。乾隆御题清宫书画。乾隆皇帝喜欢在收藏的书画上乱题字,一直为后世所诟病。  收藏界最近一大热门事件是刘益谦用花2 .8亿港元的鸡缸杯喝了杯茶,拿此事和一些收藏的往事进行联想,颇有意思。  喝的不是茶,是寂寞  日前,收藏家刘益谦在香港苏富比拍卖行办理2.8亿港元鸡缸杯交接手续过程中,用这件天价文物喝了杯茶,引起激烈争议。刘益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时并非炫富,只是很有激情很随性的一种举动。  和上次他组织力量与上博专家围绕《功甫帖》的真伪吵吵闹闹一年多相比,他这次在公众面前的表现已经冷静许多,而且懂得幽默了。还以为他会以激烈的回应来个对仗,再搞个舌战群儒什么的,但没有。好吧,大藏家刘益谦,恭喜你又上了头条。刘益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道:“我其实就是用这个方式来表达一下当时的兴奋之情。这杯子多么有故事,我拿到手,擦也没擦过,就随手往里面倒了点茶,把它喝光了。你想想,这杯子距今有600年了,当年皇帝、妃子都应该拿它来用过,我无非是想吸一口仙气。”  网上对此事的回应很多,大概分为两种意见:一是骂他不懂得珍惜文物,酒杯当作了茶具;二是嘲笑他是石崇斗富,是典型的土豪作风。  前者意见来看,如果此杯是他私人的藏品,就已经从原来的皇家御用酒杯变成私人物品,理论上讲,做什么用处是他本人的事,和他人毫无关系。而至于鸡缸杯究竟能不能够用来喝茶的争议,很重要的原因是许多专家认为这在过去是一个酒杯,而不是一个茶杯。但瓷器收藏家马未都曾透露,二十多年前,他的一个朋友带其到日本一个大收藏家家里,这位藏家让佣人端着一个茶盘上来,上面放着一杯迎宾茶,盛茶的杯子就是斗彩鸡缸杯。历史上流传的艺术品移为他用,也是常见之事。例如中国宋元时期传到日本的禅宗水墨画尤其是牧溪的大幅作品,就被日人重新裁切和装裱为小件画幅立轴,悬挂到当时流行的茶室里。  对于后者的意见,据有关资料记载,现存于世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只有19只,其中4只在私人藏家手中,其余均被博物馆收藏。自明代以来,鸡缸杯便被视为千金难买。成化鸡缸杯曾于1980及1999年拍卖,均刷新中国瓷器世界拍卖纪录。类似于1999年在香港苏富比上拍出2917万港元,刷新了中国瓷器世界拍卖纪录。从拍出的天价来看,如果故意拿这么贵的杯子来喝茶,确实是极其奢华的举动,但喝茶只是随机而为的。即使是如同石崇斗富那样的奢侈行为,当下也找不出一个和他刘益谦的藏品价值旗鼓相当的收藏家,拿什么红珊瑚来和他比呢?所以,这杯茶实在是喝得既兴奋又寂寞。  历史上那些不会玩的藏家  谈及近年来陆续刷新天价的古代瓷器,在它们制作之初并没有太高的价格。需要还原文物的真实历史语境。例如视作珍宝的元青花瓷,其用途主要是实用器,可分为饮酒器、储酒器、赏赐器、供奉器几种类型。分为官府用瓷、外销瓷、内销瓷等类型。它的出现和元帝国嗜酒风习的兴盛所致的饮酒酒具和储酒器的发达息息相关。而由于大量瓷器在元代是出口到西亚伊斯兰国家的,保存在国内的寥寥无几,所以成为天价藏品。高价背后有很多是市场和人为炒作的结果。  在中国古代,对于收藏就有“好事家”与“赏鉴家”的分别。宋人米芾说:“家多资力,贪名好胜,遇物收置,不过听声,此谓好事;若赏鉴,则天资高明,多阅传录,或自能画,或深画意,每得一图,终日宝玩,如对古人,虽声色之奉不能夺也。”好事家与赏鉴家的分野在于,前者贪名,后者笃好;前者耳食之徒,后者行家里手。说到底,要成为合格的收藏家,不仅是依靠财力和权力来积累其藏品,更重要的是懂得怎么去“玩”。  收藏史上,不会玩的藏家很多,例如两位著名藏家皇帝是这么对待藏品的,他们这么奢侈,原作者们知道吗?  一是唐太宗李世民让大臣从辩才和尚手中骗去王羲之的《兰亭序》(即《萧翼赚兰亭图》一画的典故来源),并最终让人将《兰亭序》和其他书画珍品葬在乾陵自己墓中;一说《兰亭序》原本没葬在昭陵,因高宗李治也非常喜爱书画佳作,与父皇陪葬的是他人临摹本,而真品留在自己身边。  二是乾隆皇帝在清宫历代收藏的书画上面乱题字,破坏了原来作品的整体画面,也为后世所诟病;而他的鉴定能力也大受质疑。典型如大热门《富春山居图》的真品反被他先入为主的伪作所摒弃不看。  把玩是需要学习的  一个收藏家的自我修养,不仅仅是做足功课,懂得怎么去鉴定和购买(鸡缸杯主人好像是以市场价格来认定值不值得买的),还要学习怎么去把玩,而不是简单将其当作价值连城的

文档评论(0)

jsntrgzx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