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像.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卡夫卡像  《变形记》通过写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  《城堡》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看得到城堡却永远到不了城堡,只能坐以待毙。 《审判》借银行职员K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杀害的荒诞事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司法制度腐败及其反人民的本质。 背景·情节 背景是“一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 缺煤。 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人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着桶去,而是骑着桶飞着去的。结果,非但没借到煤,反而被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虚构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这个形象有哪些性格特点? “骑着木桶飞翔”的形象。 性格特征:畏缩、自卑、惶恐。 小说行将结束时,老板娘说:“外面什么也没有;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老板娘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①“我”是骑着木桶去的,人在空中; ②“我”没有与老板娘正面交流过; ③“我”的畏惧心理使“我”的话与教堂的晚钟声响混合在一起,让人产生了错觉。 效果:把借煤这个现实的问题虚化了,让人置身于似真似幻的氛围中,增强了小说的虚幻色彩,暗示出借煤的失败其实是一次人与人交流的失败,凸现了爱与沟通的匮乏。 煤店老板夫妇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是不是作者批判的对象? 表现客观的真实。 不是。 “我”借不到煤, 是因为交流的不成功。 这是因为交流方式的不恰当。飞在空中,煤店老板(娘)并没有看见“我”。小说没有强调煤店老板(娘)的“狠心”,而是借煤者对世界的畏惧。 主题分析 小说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其内在的含义是什么? 运用夸张的手法,暗示主人公理想的彻底破灭,对现实世界的畏惧和彻底弃绝。使小说蒙上了一层冷峻的幽默色彩,耐人寻味。 主题: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人物相同,都是生活在生活最底层,连温饱都得不到解决的穷苦百姓 主题相同,都表现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都   揭露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人物的欲求相同,他们没有太高的生活要求,一个只要能把火柴卖掉,一个只要有一点点煤来取暖便可——要求非常卑微 结局相同,最后都在寒冷中离开的人世 采用的写法相同,都借助幻想的写作手法 语言基调不同,《骑》运用夸张虚构的方式,有着冷幽默的感觉,是一种辛酸的自我解嘲的幽默;《卖》直接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结局略有不同,《骑》骑着桶主动离开了这个冷酷、让人绝望的世界;《卖》被活活冻死在富人家的墙角。 主题也略有不同,《骑》还暗含了自我反省:害怕失败,所以才骑着桶去;结果由于骑桶这一交流方式的不当,才导致了要不到煤的结局。 富人的作用不同,《卖》中的富人用来反衬小女孩的可怜;《骑》里的老板好像还不错,夫妻恩爱,比较关心穷人。 * * * 卡夫卡 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1883年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1924年6月3日病逝。 1904年(21岁)开始在工作之余进行写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来解除内心的苦闷。 卡夫卡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奠基人),是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 关于卡夫卡《骑桶者》的虚构和真实 关于“骑桶”—— 骑马 骑自行车 骑扫帚 骑棒头 骑板凳 骑牛 骑桶 ——有现实基础 关于“飞”—— 桶是木头的,里面是空的,很轻 ——具有可以“飞”的条件 “飞翔”本是美好的 而这里的“飞”却是 让人辛酸的举动 强烈的对比  卡尔维诺对《骑桶者》的解读,认为这是一篇用“轻”来化解“重”的文本。  设想如果“我”不是骑着桶去要煤,那就成了读者习以为常的“控诉型”的小说;而“骑着桶”去要煤,就使《骑桶者》显得新颖而内涵丰富。 阅读卡夫卡的《骑桶者》和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比较两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卖火柴的小女孩 圣诞节前夕。 ???? 天气真冷,还下着雪,刮着北风。 ????有位失去母亲的小女孩,为了养活生病的爸爸,冒着风雪去卖火柴。 ????“火柴,谁要火柴。”

文档评论(0)

jsntrgzxy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