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4 风筝教案 语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 4.风 筝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结构、内容。 2.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语言和方法。 3.了解本文丰富的意蕴及主旨。 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丰富的意蕴及主旨: 1. 了解鲁迅,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 探究文章丰富的意蕴,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适时加以点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查字典,扫除字词障碍。 2.用简练的语言为课文列一个结构提纲。 2 二、导入新课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 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 (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 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 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 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简介有关鲁迅生平事迹及创作的情况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 学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5 年1月24日,选自散文诗集《野草》。《野草》共收作品23篇,此集是鲁迅在广 州编成的,并于26日深夜写了《题辞》(散文诗)。 1932年,鲁迅在《自选集自序》中说:“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 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风筝》一文所写的就是作 家对现实的“感触”——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摧残触目惊心。 四、检查预习情况 1.给加点字正音。 蜈蚣..() 伶仃..() 憔悴..() 点缀..() 诀.()别 嫌.()恶 瑟.()缩 苦心孤诣.() 虐.()杀 堕.()下去 宽恕.() 2.解释下列词语(可用多媒体打出)。 丫叉—— 伶仃—— 憔悴—— 点缀—— 3 诀别—— 嫌恶—— 缠绕—— 笑柄—— 惊惶—— 瑟缩—— 虐杀—— 瘦得不堪—— 恍然大悟—— 苦心孤诣——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4.讨论:全文l2节,可以分为几部分?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由北京的冬天景象引出对故乡春天的描写。 第二部分(3~10段),叙述故乡“风筝事件”的经过。 第三部分(11、12段),由故乡的春天再回到北京现实的冬天,照应开头。 五、布置作业 自主探究: 1.全文主体部分又写了哪些事?为什么要叙写这些事? 2.弟弟是个怎样的小孩?作者用了哪些语言和方法描写他? 第二课时 一、探究问题 探究一:文章主体部分可分为几层?每层分别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 这一部分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3、4段),“我”少年时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 4 第二层(5、6段),“我”中年时读了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感到无限懊悔。 第三层(7~1 0段),“我”想补过而不得的经过。 探究二:二十多年后,作者的思想发生怎样的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文章的主题应怎样理解? 学生讨论后明确: 第五节中的“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 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即明白了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 我撕毁风筝又是对儿童“精神的虐杀”。——严肃反省反思自己,明白了自 己思想上的不足,揭示了自己行为的本质。 制风筝与撕风筝,代表着两个方面。制风筝是童心、是天性、是人生、是童 趣;撕风筝则与之相反,是伤害、是摧残、是毁灭、是冷酷。概言之,撕风筝这 种事情和现象并非偶然、并非随意,它是我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结果。追根溯源, 是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 对人,尤其是对儿童无情压制和迫害的结果。正是深刻地认识到了事实的本 质,所以,作者感情上不仅极其自责、悔恨,心情沉重,而且是极其沉痛和悲哀。 与前面的傲然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感情上的跌宕,有力地增加了悲哀的分量。这 里充分表现了作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就改,勇于自责反省的精神品质。 探究三:弟弟是个怎样的小孩?作者用了哪些语言和方法描写他? 讨论后明确: “多病”、“瘦得不堪”,形象地以白描手法勾勒出多病的小兄弟的外貌体态; “张着小嘴”“呆看着”“出神”,以一连串的动词传神地显现小兄弟凝精会神、 仰头长时间看放风筝的神态;或“惊呼”、或“跳跃”的动作描写,更是形象逼 真地写出小兄弟喜欢风筝到了极点——即便自己不能放,也如痴如醉的动作。本 段文字综合运用肖像、神态、动作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

文档评论(0)

wcc54354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