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地名来历资料的筛选总结归纳
五味十字:中药讲求酸甜苦辣咸五味,顾名思义,五味十字就是原来卖药的地方。
虽然五味什字叫“什字”,它并非纵横交错的十字路口,实际上只是个东西向的街道。其得名为“五味什字”相传是有段小故事的。
话说明清两代直至民国初年,这条街道曾开设过众多药铺,生意非常兴隆。比较著名的药店有“藻露堂”(创办于明朝天启二年,即公元1622年。该店以妇科良药“培坤丸”享誉省内外),复元成、树仁堂、万年堂等。因我国医药自古讲究“四气五味”,“四气”即春、夏、秋、冬四时之气,“五味”指“甘、辛、酸、苦、咸”,街道因此而得“五味”之名。由于风云变幻,市场兴衰,至今以上中药铺多已不在,就连“藻露堂”也迁离了原址。这与当年每逢正月十五前后,五味什字各家药店门前“大红灯笼高高挂”,争艳斗丽,一时观者如云的景象相比,大相径庭。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的重点中学西安市第六中学原是“中州(河南)会馆”旧址。另外,该条街道上路北还曾建有安徽会馆,路南还有江苏会馆、山东会馆、湖广会馆等,实际上用现在的话说,会馆相当于这些地方的驻陕办事处。
可想而知五味什字昔日的繁华景象。
三学街:位于文昌门内西侧之南。东起柏树林西至书院门。唐代这一带为太庙,唐末太学迁至此。前院为孔庙。宋金时唐太学改为京兆府学,此街名南城巷。元代府学和管理考试的机构贡院及管理人事的机构提举司相邻,表明府学明确的目地性。县学是县级学府,始于宋金。明代前长安县学在西关,明洪武三年移往西大街县衙西侧,万历九年移于府学西侧,今县坡巷,明成化七年移府学东侧。后来门前形成三条南北小街,称为府学巷,长安学巷,咸宁学巷。此街因北侧有此三学,改称三学街。唐代的孔庙即现在的碑林。
书院门 位于南门内东侧,东至安居巷接三学街。明万历七年间,学者冯从吾,因与阉党斗争失利,辞官归里,在宝庆寺讲学。后在街北侧建立关中书院,为当时陕西的著名学府。后为阉党所迫,书院尽毁,冯从吾在此坐两百日而死。明末清初又作了大规模修建。现为西安师范学校,遗址保存完好。此街因在书院门前而得名。于佑任曾住32号。西口有唐宝庆寺华塔。1991年修整街容保留明清风格建为文化旅游街。
详细介绍:
作为一个十三朝古都,曾是世界上最繁华的最国际化的大都市。虽然,那已经有很久了,一千多年了。这一千多年改变了很多东西,比如说西安已经不再是首都,又比如说,以前西安是八水绕长安,只剩下几条干涸的河床。那一座辉煌的城市,已经消失在历史里,留下的是一个破旧的残骸。
但是,这样的一座城市,总会留下点东西--不仅仅是在书本上。当一个辉煌的城市渐渐从岁月里走远的时候,至少,他会留下一个背影,耐人寻味,书院门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
书院门的地名起源于在它里面的关中书院,关中书院是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四大著名书院之一,西北四大书院之冠。
是一个明代的叫做冯从吾的工部尚书,给皇帝上书,说皇帝沉溺酒色、荒于朝政,结果被革职回家,然后潜心研究易理,在宝庆寺讲学,后来又拉上陕西省当时的最高行政长官汪可受,进行联镳会讲,来听讲的人足有几千人,所以从此把那个地方修了一所书院,就是关中书院。
冯从吾积极参与当时的政治斗争,与千人所指,一丁不识的魏忠贤势不两立,成为东林党人在西北的首领。并在此设立书院,以次作为阵地,以天地万物一体为度量,出处进退一丝不苟为风操作为兴学宗旨。中国书院大致始于初唐而盛于南宋,但在中国文化史上东林书院绽放和折射出来了独特的光彩。关中书院就是它的光和影在这儿的摇曳。那幅脍炙人口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依然闪烁在这里。当时一群文化人在此开始了他们的文化远征,这里不是遗老遗少的诗酒文会,不是空谈心性的象牙塔,也不是钻营苟且名利之场。这里曾是一群文化血性男儿的神圣祭坛,在这里他们讽刺朝政,裁量人物,指针时弊,在风雨飘摇中为一片明朗的天空大声疾呼。他们躬行实践,高标独立。研究经世致用之学,于万马齐喑中开启明清实学思想的先河,但家国天下之事他们时时念念于怀。片纸尺牍背后凸现出的强烈忧患意识,令人五内沸然。漫步在这古色古香的街巷,也许脚下的土地就是昔日的大贤们走过的地方,照耀了他们的日月依然在这里普照。江山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关中书院建成以后不久,魏忠贤灭了东林书院的一帮文人,顺便把关中书院也收拾了一下,冯从吾也被累及。然后,熹宗一道圣旨把关中书院拆了。一直到康熙3年,关中书院才被重建起来。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关中书院改建为陕西省师范大学堂,当时成为西北5省的最高学府,民国时改为省立师范学校,直至解放,为西安师范学校及附小。
关中地区明代以后的历届科举考试都在这里进行,应试者就在这条街上食宿,温习功课。解放前,书院门经过几百年的风霜雨雪,两旁的酒肆、茶房、店铺已荡然无存。房屋破败、街容陈旧,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