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方言后缀“子”的分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东北方言后缀“子”的分析   摘要:东北方言是我国北方方言区中重要的一个次方言,是东北地区使用的重要汉语方言,因此,对一些词汇人们很难分辨清楚其归属于普通话还是东北话。东北方言在使用时经常带有后缀“-子”,并且使用范围极广。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后缀“子”的几个特点,这些特点分别表现在词性、称谓、语言环境方面。   关键词:东北方言;特点;分析   一、东北方言后缀“-子”的特点   在现代汉语词汇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以词根复合构词为主要手段。其次是词缀附加式构词法。但近年来,词缀系统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快,附加式构词的比率不断上升,词缀也越来越丰富。经过搜集和整理关于“-子”的材料,得出东北方言后缀“-子”的以下特点:   (一)从词性和构词上分析   1.词性区别   东北方言中后缀“-子”有区别词性的作用。(1)作为构词后缀;(2)加在名词后;(3)加在动词或形容词词素后;(4)个别量词后缀。在普通话中后缀带有“-子”的词语的词性是名词,而在东北方言词汇中后缀带有“-子”的词语的词性不仅具有名词词性,而且还有动词、形容词等词性。   例如:名词:老板子(赶马车的人)、泡子(pāo zi)(小河沟)。动词:出门子(姑娘出嫁)、对撇子(合得来)。形容词:犟撅子(人的脾气很倔)、老鼻子(很多)。   2.语体色彩   在东北方言中带有后缀“-子”的词语,不仅表示词性,有些词语还具有一定的贬义等感情色彩。   例如:老婆子(老婆)、彪子(人傻)、菜包子(吃饭时偏贪吃饭的人)、二五子(形容人傻,缺心眼)。   3.构词   东北方言中具有普通话词语的构词类型,不同的是在合成词上。东北方言词语经常在普通话词语上带有后缀成分。   (1)A+子:“-子”作为后缀,可以与词根构成相当丰富的名词、形容词等。词根A可以是名词、形容词、动词等。   例如:茬子、篓子、床子   (2)AB+子:东北方言中这种构词类型在东北方言中是很常见的。   例如:冰溜子(冰锥)、草甸子(草扒子)、菜扒子(偏贪吃菜的人)、病秧子(久病的人)、冰院子(封江后的冰上旅店)、瘪茄子(泄劲)。   (3)后缀“-子”构成的词作为一个语素,修饰另一个名词,组成偏正结构的新词。   例如:①肩膀头子、拔香头子、拔犟眼子、疤瘌(bā la)节子、   ②八竿子打不着。   (二)从称谓上分析   东北方言除了在词性上的不同以外,后缀“-子”在称谓上也和普通话有着较大的差异。   1.用于称人:病秧子(久病的人)、病篓子(有多种病的人)、才巴截子(爱接话、谗言的人)、茬子(不好惹的人)、重(chóng)眼子(哥儿兄弟中不被父母所疼爱者)、彪子(傻子)、人贩子(贩卖人口的人)、小媳妇蛋子、新兵蛋子、傻瓜蛋子。   2.用于称动植物:柴狼子(瘦狼)、大爪子(老虎)、春片子(春天放到鱼塘的鱼苗)、狗绷子(狗身上的跳蚤)、熊瞎子(黑熊)、豆触子(土拨鼠)、牛犊子(小牛崽儿)、扑了蛾子(飞蛾)、儿马蛋子、脸蛋子、屁股蛋子、马粪蛋子、生瓜蛋子。   3.用于称事物:冰溜子(冬天挂在房檐上的冰锥)、柴挠子(极碎的柴禾)、锄钩子(联接锄板和锄裤的弧形铁活儿)、窗镜子(窗户上的玻璃)、床子(卖货的摊位)、大饼子(玉米面)、棉手闷子(手套)。   4.用于表时间:春脖子(从立春到开犁这一段时间)、这阵子(这会儿,这段时间)、那阵子(那会儿,那段时间)、秋脖子、秋头子、秋傻子。   二、东北方言中带后缀“-子”的原因:   (一)“-子”的意义虚化:在东北方言中人们经常会用到“-子”这个后缀。“子”本来是实词,但是它成为名词后缀以后,词汇意义就丧失了,变成了一种纯粹的构词形态,没有了实际意义。   根据王力先生的看法,“在上古时代‘子’字就有了词尾化的迹象,魏晋以后,到了中古,词尾‘子’字逐步普遍并概念起来了。”从“子”的发展演变上看,“子”的意义在实词范围内不断扩展,概括地对象越来越多,离本意越来越远,这样就会由一个独立运用的词变成一个不能独立运用的词素。因为独立的“子”,人们有时不知道它的具体意思,必须在它的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限制成分,由一个单音词变为双音词,这就是“子”意义虚化的开始。   (二)其他民族的影响:在汉语词汇中有许多词是源于各民族语言的。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满、蒙、回、朝等民族杂居,随着各民族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特色,很多反映当地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至今还保存着,东北方言来自多元文化的融合。   满语与汉语的融合奠定了东北方言的基础,也显示了东北方言的特质。满语对东北方言和普通话产生了很大影响,满语词汇至今还广泛应用于东北方言之中。   例如:撂(liào)杆子,溜走。撒丫(鸭)子,放开脚步(跑)。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