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寞冲淡的人生.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落寞冲淡的人生 ——从周作人的听雨情结谈起 周作人极爱写雨,北京的雨,家乡的雨,夏天的雨,冬天的雨,他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苦雨斋”,而他自编的散文集,又取名《雨天的书》。为何阴雨的天气能如此激发他心灵深处的感怀?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渊源?背后又折射出他怎样的情感世界和价值趋向? 苦雨 “……那种雨势与雨声想起来也还是很讨嫌,因此对于北京的雨我没有什么好感……”“我住在北京,遇见这几天的雨,却叫我十分难过……”周作人虽爱写雨,但在《雨的感想》和《苦雨》两篇文章中,却对北京的雨极其厌恶。“……那样哗喇哗喇的雨声在我的耳朵已经不很听惯,所以时常被它惊醒,就是睡着也仿佛觉得耳边粘着面条似的东西,睡的很不痛快……” 心中厌烦,北京的雨于他处处碍眼。“北京向来少雨,所以不但雨具不很完全,便是家屋构造,于防雨亦欠周密……一星期前的雨把后园的西墙淋坍,第二天就有“梁上君子”来摸索北房的铁丝窗,从次日起赶紧邀了七八位匠人,费两天工夫,从头改筑,已经成功十分八九,总算可以高枕而卧,前夜的雨却又将门口的南墙冲倒二三丈之惜……”北京的雨不仅给周作人的内心带来不愉快,而且更使他的生活遭了殃:“院子里的雨水上了阶沿,进到西书房里去,证实了我的苦雨斋的名称……”。可以想象,北京的雨给他带来了多大的痛苦,而“苦雨”这个词,更让人联想到阴冷黑湿的惨状,这似乎正是作家眼中自己生活的真实面目吧。 但是,相比于对北京雨天的厌烦,周作人对故乡绍兴的雨却充满了无限的温情,即便是雨中泥泞的小路,和湿了的鞋。“秋季长雨的时候,睡在一间小楼上或是书房内,整夜的听雨声不绝,固然是一种喧嚣,却也可以说是一种肃寂,或者感觉好玩也无不可……在这里便很有一种情趣,觉得在书室听雨如睡钧鱼船中,倒是很好玩似的。雨无论久暂,道路不会泥泞,院落不会积水,用不着什么忧虑……”在他的记忆中,故乡的雨是缠绵而富有情趣的,是可以听得其中音色,品得其中滋味的。“吾家镰溪先生有一首夜雨书窗的诗云:秋风扫暑尽,半夜雨淋漓。绕屋是芭蕉,一枕万响围。恰似钓鱼船,篷底睡觉时。这诗里所写的不是浙东的事,但是情景大抵近似……” 《雨的感想》和《苦雨》都是写景言志之作,写景是名,言志是实,重在抒写个人感受,与朱自清写景咏物的散文有明显不同。朱自清的散文重在细腻地描写,个人的情感是潜藏在对景物的描写中的。而周作人的写景不是主要的,只是一个引子,便于自然引出作者此时游丝般的个人情绪波动。这两篇文章分别作于1924年和1944年,但内容却大抵相同。20年的光阴没有冲散周作人心中对北京雨的厌恶和对故乡雨的怀念。这20年,他时任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系主任,创办《语丝》,翻译希腊神话,著21本散文集、诗集,书写出“人的文学”的观念以及在妇女问题上的主张;之后,他在政治的漩涡中投靠日寇,先后任日伪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日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和常务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这20年,他从中年走向老年,经历了叛逆与彷徨、回归书斋和附逆的复杂人生曲线。然而,就是在这样跌宕的人生中,他对北京雨和故乡雨的感怀却未曾改变,这其中必定深埋着他内心深处的一种声音。 对人生和民族的悲观 在写到北京的雨时,他说:“这回的大雨,只有两种人最喜欢。第一是小孩们……第二种喜欢下雨的则为蛤蟆……”北京是他长期居住的地方,但这里的雨却始终没能带给他一丝快乐。与其说是北京的雨水太苦,不如说,他的现实生活太苦。这里面的深层原因,是他对人生的悲观。 周作人对人生的悲观,大概根源于中国传统的虚无主义思想,“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同时又包含了佛教与日本的悲观论。周作人很欣赏日本兼好法师的人生态度:“倘若阿太志野之露没有消时,鸟部山之烟也无起时,人生能够常住不灭,恐世间将更无趣味。人世无常,或者正是很妙的事罢。”但不同的是,兼好法师是真的超脱,其思想特点是寓乐观于悲观,而周作人是假的超脱,同样的意思,用他的话表述出来,就不免变为彻底的悲观了:“我们谁不坐在敞车上走着呢?有的以为是往天国去,正在歌笑;有的以为是下地狱去,正在悲哭;有的醉了,睡了。我们——只想缓缓的走着,看沿路景色,听人家的谈论,尽量的享受这些应得的苦和乐;至于路线如何,或是由西四牌楼往南,或是由东单牌楼往北,那有什么关系?”。 从对人生的悲观,进而发展到对民族的悲观,周作人的人生及散文的冲淡风格实际上折射出了这种悲观的烙印。对民族的悲观,根源于他那循环的历史观,这一点周作人与鲁迅非常相似,即是他们对国民劣根性的关注与批判。比如“吃人”,这是他们常常谈论的一个共同话题,但虽观点相近,但所持的态度却十分不同,鲁迅说“尚是”食人民族,周作人则说“本来是”食人族,鲁迅强调“尚是”,说明以前和现在都是,将来则未必,总有希望冲破它的;周作人强调

文档评论(0)

dart00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