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第三册第五单元《石钟山记》
二. 学习目的
1. 理解作者有疑必察、反对臆断、重视实地考察的精神。
2. 重点掌握“鼓”、“是”、“遗”、“得”等实词的用法。总结“而”的用法和否定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的规则。
三. 学习方法
1. 学生抓住“二疑”、“三笑”、“一旨”,才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 本文在结构上采用以议展开,以疑入手,在表现手法上采用散文常用的修辞方法,这是本文重点掌握的内容;.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嘉佑二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苏洵、苏轼、苏辙,时称“三苏”。人赞曰“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词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苏轼一生遭受政治磨难。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又是具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他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有诗文集《东坡七集》等。
五. 题目提要
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南边的叫上钟山,北边叫下钟山。千百年来,关于名山的来历众说纷纭。宋代散文家苏轼曾亲自到石钟山考证其得名的原由,并写了一篇被清代桐城派代表方苞、刘大魁等人赞誉为“坡公第一首记文”的《石钟山记》。《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游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夏季,苏轼有黄洲赴任汝州的旅途中。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石钟山记》贵在由名质实,实地考察,表明了苏轼不泥古而崇实的精神。 文章不虚耗笔墨,为写景而写景,而是结合记叙,即事明理,深入浅出地议论, 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至于写景,作者又紧紧抓住景物的特色,作气氛的点染, 写出自己的感受,如写暮夜乘舟探绝壁一段,绘形绘声,情景事例,描写十分细腻、真切,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 相关知识
1.《水经》是魏晋时人所著的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
2.《水经注》是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郦道元博采汉魏以来文献碑刻,考证经文正误,叙述了1000多条水道的源流经历、山川名胜,引用书籍多至437种,极大地丰富了原书。《水经注》虽属地理著作,但描写委婉曲折,文字峻洁明丽,文学上也有较高成就。
七. 重难点
1. 内容主旨
本文记录了作者考察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的过程,文中的叙事,议论皆由探寻石钟山命名的来由而发,卒章显志,先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再用“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的一叹,一笑点写自己的写作意图。
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段,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解释表示怀疑。第二段解疑,通过实地考察去探究石钟山命名的真实缘由。属记叙部分。第三段得出结论,即事情如果没有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就不能凭主观臆测去推断它的有无。属议论部分。
2. 写作手法
《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本文第一句就提郦道元的说法,提出别人对此说的怀疑,这种怀疑也不是没有根据,而是用钟磬作的实验为依据。这就为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所见的两处声源——石穴罅和大石当中流——作铺垫,从而发出“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慨叹。在文章最后又一次慨叹郦元所说虽对,但太简单了,让世人不能真正明白。而对李渤扣石聆之以此推石钟山得名原因的作法,作者在第一段就表示“余尤疑之”,第二段中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作者对此种验证方法仍是“笑而不信”。待实地考察,得出真相之后,在第三段中,作者又回扣前文“笑李渤之陋”。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夹叙、夹议,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是为因事说理的千古明篇。
3. 阅读下文思考问题
世人不晓石钟命名之故,始失于旧注之不详,继失于浅人之俗见。千古奇胜,埋没多少。坡公身历其境,闻之真,察之详,从前无数疑案,一一破尽。爽心悦目。
————《古文观止》点评
①“始失于旧注之不详”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②“浅人之俗见”在文中指哪些人?
③“爽心悦目”是什么意思,“爽”和“悦”是什么用法?
石钟山之片石寸草,诸将皆辨识。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梁不可穷,形如覆钟……乃知钟山以行言之,非以声言之。郦氏、苏氏所言,皆非事实也。
————选自曾国藩《石钟山考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电线电缆原材料采购控制程序.doc VIP
- GB50736-2012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pdf VIP
- 立体结构逻辑图( 112页).pptx VIP
- 小学“后进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探讨 .pdf VIP
- SJT 11329-2006 数字电视接收设备接口规范 第3部分:复合视频信号接口.pdf VIP
- GB50086-2015 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docx
- 劳务派遣招投标书.doc VIP
- 与听力学有关的国家标准听力计检定与声场校准讲解课件.ppt VIP
- 乳品品鉴师(三级)技能鉴定备考试题库(附答案).docx VIP
- 2025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考试题库及答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