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基础重点方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诊断学基础重点内容 简答题: 心电图(室性早搏、房性早搏、房颤、心肌梗死) 影像学(肺结核、大叶性肺炎、骨折、脊柱结核) 综合分析: 病案(15分):水肿、呼吸困难、呕血与黑便 (5分):腹膜炎(173页)、肝硬化、气胸(124页)、胸腔积液(125页) 第一篇:症状诊断 第一章:常见症状 一、发热 1、病因:感染性、非感染性(前者多见) (1)感染性发热:由各种病原体所引起的感染,不论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者全身性,均可引起感染性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 2、临床表现:体温升高 (1)低热:37.5℃-38℃; (2)中等度热:38.1℃-39℃; (3)高热:39.1℃-41℃; (4)超高热:41℃以上。 3、热型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差达2℃以上,最低时一般仍高于正常水平。(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体温波动幅度可达数度,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一日至数日,反复发作。(疟疾) (4)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等。 4、问诊要点 (1)伴皮疹:应该注意是否为急性出疹传染病,如水痘、麻疹、猩红热、伤寒等。 (2)伴口唇单纯疱疹:常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间日疟、流感。 二、疼痛 1、定义:损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时所产生的一种复杂的感觉,常伴有不愉快的情绪活动和机体的防御反应。 2、牵涉痛: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的一定区域产生感觉过敏或痛觉,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3、胸痛:主要由胸部疾病引起的 (1)病因:胸壁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其他原因。 (2)胸痛常见病因的鉴别:★ [1]、胸壁疾病:固定于病变处。呈带状疱疹沿神经走向,不越过正中线;隐痛或剧痛。带状疱疹呈刀割样痛或灼痛。持续时间不定,带状疱疹可持续数周。压迫局部或胸廓活动时加剧。 [2]、胸膜病变:位于患侧腋中线肺底部位。干性胸膜炎为尖锐刺痛。黏连性胸膜为长期钝痛。咳嗽、深呼吸时加剧。 [3]、心绞痛、心肌梗死: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可牵涉至左肩、左臂内侧。常呈压榨样伴窒息感,心肌梗死是更剧烈。心绞痛持续时间短暂(15分钟),心急梗死时长数小时或数日。心绞痛诱因明显,含硝酸甘油迅速缓解;心急梗死反之。 [4]、食管、纵隔疾病:位于胸骨后。食管炎为烧灼痛,纵隔肿瘤为闷痛。纵隔肿瘤呈持续性且逐渐加重。吞咽食物时出现或加剧。 4、腹痛 (1)急性腹痛:急性腹痛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内、外、妇、儿各科疾病均可引起急性腹痛,其中属于外科范围者称之为“急腹症”。特点:发病急、进展快、变化多、病情重。 (2)常见腹部疾病:腹膜炎、腹腔脏器炎症(急、慢性胃炎,肠炎,胰腺炎,阑尾炎,盆腔炎等)、空腔脏器梗阻(肠梗阻、胆石症、胆道蛔虫病、泌尿道路结石梗阻等)、脏器扭转或破裂(肠扭转、肠系膜或大网膜扭转、肝脾破裂等)、腹腔或脏器包膜牵张(术后腹膜粘连、肝炎、肝淤血、肝癌等)、化学性刺激(消化性溃疡等)、肿瘤压迫与浸润。 (3)其他病因:胸腔疾病的牵涉痛(肺炎、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包炎等)、全身性疾病(尿毒症,少数糖尿病)、其他原因。 三、咯血 1、病因:支气管疾病、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 2、咯血与呕血的鉴别 (1)咯血:一般有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心脏病等病史,出血前有喉部痒感、胸闷、咳嗽等症状,以咯出为出血方式,颜色为鲜红色,有泡沫和(或)痰,无黑便,呈碱性。 (2)呕血:一般有消化性溃疡、肝硬化等病史,出血前有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以呕出(可视为喷射状)为出血方式,颜色棕黑色或暗红色、有时鲜红色,有食物残差或胃液,有黑便(可在呕血停止后仍持续数日),呈酸性。 四、呼吸困难 1、病因:(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疾病(肺部疾病、呼吸道梗阻、胸廓活动障碍、神经肌肉疾病、膈肌运动受限),心血管系统、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吗啡中毒等),血液病(重度贫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等),神经精神因素。 2、发生机制:通气障碍、弥散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内动静脉分流增加 3、临床表现: (1)肺源性呼吸困难 [1]、吸气性呼吸困难:吸气显著困难,气道高度狭窄时呼吸肌极度紧张,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凹陷,称为“三凹征”。 [2]、呼气性呼吸困难:呼气显著费力,呼气时间延长而缓慢,伴有广泛的哮鸣音。 [3]、混合性呼吸困难:吸气与呼气均感费力

文档评论(0)

2232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