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分析某种表现手法的作用。
(此种考查“对比”较多)
例:在文章中,作者写A,对写B具有什么作用?
第四自然段中,作者写蜜蜂嗡嗡地闹着、蝴蝶飞来飞去,对写春花有什么作用?(3分)
2.找表现手法在文章中的具体展现并分析作用。
例:文中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说明其作用。
文中第一段为下文××事发生埋下了伏笔,说明其作用。
文章在描写环境的时候运用了照应的手法,说明其作用。
3.结合其他分析文章写作手法的题型考查。
例: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人物写得既生动又形象的?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一位普通的国文老师描写得及生动而让人难忘的。(不超过140字)
(7分)
常考表现手法总结
1.对比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强化文章表现力的表现手法。
①是同类事物进行比较或者同类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爸爸长得比我高。
爸爸长得很高,我长得很瘦。
②两个比较的事物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通过对比,相得益彰,两者特点更加突出。
《济南的冬天》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2.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俗语说:「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用甲事物(宾)配衬乙事物(主),就是衬托。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
①正衬
利用与主要形象相似的次要形象从正面衬托主要形象。
《赠汪伦》李白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桃花潭水深衬托出作者和汪伦友情更深。
②反衬
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3.铺垫
指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性格的展示,或为主要事件的发生、高潮、结局创造条件而着重对某一内容进行描述和渲染的表现手法,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4.伏笔
指的是在表达时不直接表述某一意思或内容,而讲与之有一定关联的另一种意思或内容的表现手法。
5.照应
指上下文之间的呼应,前面的内容在后面适当的地方重提,予以强调或补充发挥。
6.抑扬法
指表扬或批评某人或某一事物时,为使别人信服,预先防止别人的反驳,把要表扬的先从某一缺点加以批评,把要批评的先从某一优点加以表扬。
①欲扬先抑
先从人物或事物的某一方面批评,然后加以赞扬。
②欲抑先扬
先从人物或事物的某一方面表扬,然后加以批评。
7.设置悬念
作者在作品的开头或行文中,将作品后面要表现的重要内容作为悬而不决的问题先行提出,在读者心中造成一个个疑团,造成阅读时心理的紧张,使作品更具感染力。
作用(表达效果):
1.对比:鲜明地突出了××(主要事物),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
鲜明地突出了××(主要事物的特征),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
2.衬托:以A事物从正面或反面来陪衬B事物,突出B事物的××的(性格、特征、情感、思想等)
3.铺垫:渲染气氛;使文章结构严谨。
4.伏笔:使文章结构严谨;使读者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增加文章可读性。
5.照应:使文章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6.抑扬法:先贬抑(赞扬)再大力颂扬(贬抑)描写对象,上下文对比,强调事物的××特征。
7.设置悬念:使文章情节曲折、波澜起伏;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加深读者印象。
《把笑脸带回家》
三年前的一天,我考高中,分数不够,要交八千元。正在发愁时,父亲回家对母亲说,我下岗了。母亲听了就哭了,我跑来问怎么了,母亲哭着说,你爸爸下岗了。父亲傻乎乎的笑个不停。我气愤的说,你还能笑得出来,高中我不上了!母亲哭得更凶了,说,不上学,你爸就是没文化才下岗的。我说,没有文化多的是,怎么就他下岗,无能。
父亲失去工作的第二天就去找工作。他骑着一辆破自行车,每天早晨出发,晚上回来,进门笑嘻嘻的。母亲问他怎么样,他笑着说,差不多了。母亲说,天天都说差不多了,行就行,不行就重找。父亲道,人家要研究研究。一天父亲进门就笑道,研究好了,明天就上班。第二天,父亲穿着一身破衣服走了,晚上回来蓬头垢面,浑身都是泥水。我一看父亲的样子,端着饭碗离开了饭桌。父亲笑笑说这孩子!第二天父亲回家时穿的干干净净,脏衣服夹在自行车后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