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再析宜兴传统紫砂工艺的传承与创新.docVIP

再析宜兴传统紫砂工艺的传承与创新.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再析宜兴传统紫砂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简介:邓举青(1982.05―),江苏省南京市人,江苏省宜兴市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陶瓷工艺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陶瓷艺术。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宜兴紫砂的历史演绎、紫砂工艺从原料过度采矿到批量生产,从产品贬值到资源枯竭的现状和传承与创新的途径,并提出了宜兴紫砂不仅需要技术人员“师古人、师造化和中得心源”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更需要政府部门和相关的社会舆论方面,积极地扶持,加强监管,大力宣传,提高紫砂的文化内涵,将工业设计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引入到紫砂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上,注重紫砂系列产品的开发,提升紫砂工艺的文化附加值,积极应对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紫砂工艺的冲击,实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良性发展,使紫砂工艺得到真正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紫砂工艺;市场经济;传承与创新;文化内涵   前言: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相当深厚的文化底蕴,凝聚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传承着多种多样的传统工艺,沉淀着特定时代的审美,映射着时代特有的文化生活,曾经在世界文明史上熠熠生辉。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快速发展,塑料制品、玻璃制品等工业材料的普及,使得一些原本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工艺种类,失去了应对现实的能力,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甚至丢失、灭绝,成为一种遗憾。作为中国传统工艺之一的宜兴紫砂工艺2007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独特造型法则闻名于世,起源于北宋、繁盛于明清的紫砂工艺,和其他传统工艺一样,当下也存着传承与创新的瓶颈。   一、走近宜兴和紫砂   宜兴地处亚热带地区,位于太湖之滨,浙江、安徽和江苏三省交界处,南京、杭州和苏州名胜景区的中心,气候宜人,四季分明,物产丰富,素有“陶的古都,竹的海洋,茶的绿洲,洞的世界”之美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丰富的紫砂土资源,浓厚的茶文化历史,使得紫砂工艺的产生是那样的自然,而且顺理成章。   以天然矿物风化―陈腐―锤炼而成的紫砂泥(又称五色土),经过不同的气温窑烧之后,呈现出紫而不姹、黄而不娇、红而不嫣、黑而不墨、绿而不嫩、灰而不暗的丰富色泽,加上其高温后鳞片状理想致密度的物理结构,一定的气孔率使得紫砂茶具具有良好的吸水性和透气性,能保持茶色、茶香、茶味、茶水不变馊,冷热急变性好,不易炸裂,不含有铅、砷、镉等有害物质,还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   二、从紫砂历史说起   尽管,从宜兴骆驼墩遗址和西溪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7000多年前的陶器推断,把宜兴制陶史推进到了新石器时代,成为陶瓷起源的重要断代依据,但是从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能找到的最早线索就只有北宋开始,根据宋人梅尧臣《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的:“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的诗句就可以表明。图1 供春壶   到元代正德年间,宜兴金沙寺的和尚到民间定制大缸的时候,根据其成型方法,捏制出一把胎质紫砂壶,无名无款,成为史上没有记载的第一把紫砂壶,后来,跟随四川参政吴颐山到宜兴金沙寺读书的小书童供春,在闲暇之际偷偷地跟金沙寺僧学习壶艺,图2 玉兰花六瓣壶(时大彬)开始尝试着用泥片镶接和拍打身筒成型的方法,供春壶也成为最早有历史考证的紫砂茗壶(见图1);嘉靖年间,供春已创制出“树瘿”、“龙蛋”、“印方’等多种壶式,到万历年间,时大彬开创筋纹器造型(见图2),壶底开始用钢刀或竹签在壶底刻划作者铭文和年号,并在弟子中推广,陈仲美将景德镇的瓷雕艺术与制壶技巧结合,缀已草虫,壶象花果,开创了紫砂花器的造型。   明天后崇祯年间,陈用卿在自己制的壶上引用诗文,开创了书画与紫砂的结合,当时,士人倡导浅尝低斟,流行小壶,惠孟臣创小型水平壶,容水60-80毫升;随后相继出现了赵梁、董翰、元畅和时朋“明四大家”,时大彬与徐友泉和李仲芳“三大”名家,到清代出现了陈鸣远、杨彭年、杨凤年、邵大亨等壶艺名家,陈曼生将壶体形态与金石字画融为一体,使紫砂工艺上升到更高的文化层次,图3 莲藕酒具(蒋蓉)吸引了很多文人雅士的参与。后来一段时间因社会的动荡和战乱,紫砂陷入低谷,到新中国成立后,紫砂工艺获得新生,涌现了范大生、顾景舟、俞国良、任淦庭、程寿珍、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朱可心、高海庚、蒋蓉(见图3)等制壶名家,改革开放后,传统紫砂工艺走向了现代化,出现了徐汉棠、谭泉海、吕尧臣、何道洪、周桂珍、鲍志强、吴鸣、范永良、刘惠大、曹婉芬等壶艺名家。   回顾紫砂的历史,可以看出,几百年来的紫砂工艺,一直新品不断、名家不断,这些都是紫砂艺人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历程中,对于美好愿望的寄托与追求,特别是集紫砂文化、茶文化、书法、绘画和篆刻于一体的独特的形式语言,使得紫砂工艺千百年来一直是一颗耀眼的明珠。   三、宜兴紫砂工艺的现状   随着我国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