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ks5u精品课件 第六单元 杰 出 的 科 学 家 中国古代中医药学家 李时珍 著名铁路工程师 詹天佑 杰出的地质学家 李四光 伟大物理学家 牛顿、爱因斯坦 6.1 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 * * 这些杰出的科学家对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就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 1953年莫斯科大学新校舍落成, 在宽阔的礼堂两侧墙壁上,镶嵌着世界各国著名科学家的彩色大理石画像,其中一幅就是李时珍。 你知道右图中的人物是谁吗? 思考:李时珍的画像为什么能够被列入世界著名科学家之列?他对人类做出了什么贡献呢? 课标要求 了解李时珍的主要事迹,认识他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 知识体系 一、从医之路 二、中医药巨著《本草纲目》 三、评价 一、从医之路 1、背景 (1)生于医生世家(明中叶,湖北蓟州),从小对药物学产生浓厚兴趣 (2)少年理想当医生 (3)科举受挫 2、表现 (1)十年钻研,30岁成名医(2)楚王府、太医院任职,广开眼界(医药典籍和药物标本)(3)辞官回乡行医,研究医药学 二、中医药巨著《本草纲目》 1、“本草纲目”之意 2、编写原因: (1)分类杂乱 (2)内容谬误:药材名称混乱、药性认识错误 (3)漏载药物 本草:中药(本草学:有关中药方面的学问); 纲目:药物分类体系 纠正历代药物学著作存在缺陷 3、编写过程: (1)学习前人经验: (2)注重调查研究: 十年阅读鉴别(800多种参考书,引用书目700多种)——读万卷书 ① 亲自采药考察——行万里路; ②深入民间请教; ③ 亲自栽培药物 4、完成: 27年艰辛 1578年完成 1596年正式出版 ① 药物内容丰富: 数量多(药物1892种,药方11096个); 增加新品种(药物374种,药方8186个); 配有插图(1000多幅) ② 药物分类先进: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比林奈早一个半世纪; ③ 纠正前人很多错误; ④ 涉猎多种学科;(动、植物学、矿物学) ⑤ 文学色彩浓厚 5、内容: 6、历史地位和影响 ① 总结了我国16C以前药物学成就,中国医药宝库中集大成之作; ②被誉为“东方医学的巨典”,并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宝典之一; ③达尔文称之为“中国的百科全书” ④科学性、文学性、实用性,在我国及世界广泛流传。 三、评价李时珍 1、贡献: (1)编撰《本草纲目》,开创药物分类新体系,被称为“中国的百科全书”,“东方医学的巨典”。 (2)其伟大的医学成就,成为对人类最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 2、品质: (1)矢志不渝、执著坚定的信念 (2)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态度 (3)不畏艰险、勇于创新的献身精神 1578年,年逾花甲的李时珍终于完成了《本草纲目》的初稿。到这时,李时珍为编写这部书,已整整花去了二十七年的时光。但是,具有严谨科学态度的李时珍,并没有就此止步,他又经过了十余年的修改,先后三易其稿,才将这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最后定稿。 《本草纲目》全书共 52卷,分为16部, 62类。共搜集药物1892种,其中植物1195种,动物340种,矿石357种。此外附有处方11096则,各种矿植物插图1160幅。这部书在解释工作上,其体例特点是:以“正名”为纲,以名家注释称目;用“集解”叙述产地、形态以及栽培和采集方法;用“正误”考订品种真伪和历史文献记载;用“修治”讲解它的炮制方法;用“气味”、“主治”、“发明”分析它的性质和功用。它除了对药物学有着特殊贡献外,在化学、地质学、天文学、气象学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李时珍采药图 1572年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等地。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 鲮鲤,即今天说的穿山甲,是过去比较常用的中药。陶弘景说它能水陆两栖,白天爬上岩来,张开鳞甲,装出死了的样子,引诱蚂蚁进入甲内,再闭上鳞甲,潜入水中,然后开甲让蚂蚁浮出,再吞食。为了了解陶弘景的说法是否对头,李时珍亲自上山去观察。并在樵夫、猎人的帮助下,捉到了一只穿山甲。从它的胃里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蚂蚁,证实穿山甲动物食蚁这点,陶弘景是说对了。不过,从观察中,他发现穿山甲食蚁时,是搔开蚁穴,进行舐(shi舔)食,而不是诱蚁入甲,下水吞食,李时珍肯定了陶弘景对的一面,纠正了其错误之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