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作弊行为的研究.ppt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学生作弊行为的研究 制作者:彭圆 学号:121402032 指导老师:白如彬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现在大学生作弊已成为高校的一个严重问题,考试作弊的形成发展是外因与内因的共同结果,社会危害极大。 (二)研究意义 从研究的原因中探索出大学生作弊行为的心理因素。 (三)研究目的 通过分析研究寻找出有效快捷的方法去控制大学生作弊行为,从心里拒绝考试作弊。 (四)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归纳法 二、文件综述 (一)大学生作弊行为的原因分析 1.经济学角度分析:赖红兵、张富花认为学生之所以选择作弊,是因为作弊成本大大小于将来的预期收益,符合经济学中收益最大化原则[1]; 2.社会学角度分析:丁娜认为(1)社会中徇私舞弊现象严重;(2)家庭对大学生的期盼过高[2]; 3.考试本身分析:雷祥虎认为(1)考试功能畸变;(2)考试功能和制度的缺陷[3]; 4.学生自身因素分析:马建平(1)个体化认知障碍;(2)自我意识薄弱;(3)对大学中的竞争的长期性认识不足;(4)具有同情心理,碍于同学情面而协助同学作弊[4]。 大学生作弊行为的原因综述 (二)大学生作弊的心理分析 1.依赖心理:姚文英认为由于依赖心理而作弊,源之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薄弱[5]; 2.功利心理?:彭列平觉得有的学生把帮助别人考试作弊当成社会交换的筹码; 3.虚荣心理?:有些学生平时表现不错,满足自己的虚荣心[6]; 4.盲从心理:于洪伟认为由于目前的社会还缺乏一个健全的诚信体制和诚信环境[7]; 5.投机心理?:陈东认为少数学生跨入大学后,对自己放松了严格要求,学习失去了目标; 6.冒险心理?:有些学生由于学习态度和基础较差,又想取得优异的成绩,于是产生冒险行为[8]。 大学生作弊的心理分析综述 (三)大学生作弊行为的危害 1.黄翰认为破坏了公平竞争的规则,使考试的衡量功能无法正常发挥[9]; 2.邓文艳却觉得作弊会养成学生的冒险和侥幸心理[10]; 3.宋志慧认为作弊混淆是非,面临道德上的“两难”,使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落空; 4.严重败坏学校的学风[11]。 大学生作弊行为的危害综述 三、理论依据 (一)理论依据 1.现在控制理论和经典控制理论并存; 2.双因素理论:激励——保健因素。 观点提出 1. 健全考试管理制度, 强化考试管理质量; 2.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和考前教育; 3. 改革传统的考试模式, 积极探索和革新考试制度。 四、推论 1.大学生的作弊行为普遍存在,而且受到社会的不良风气的影响,给大学生保持良好的考试习惯营造一种不乐观的环境氛围。 2.高校应该给大学生开始心理辅导课程,让大学生们了解自己和大学生活,做一个诚信、守法的公民,从心里杜绝作弊行为。 参考文献 [1]赖红兵,张富花.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经济分析[J]皖西学院报,2004,20(6).143-144. [2]丁娜.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原因浅析[J]中国西部科技 2009年9月(上旬)第08卷第25期总第186期. [3]雷祥虎.论高校严惩考试作弊适度原则的辩证法[J]济宁师专学报, 1999 年第12 期. [4]马建平.关于目前高校考试问题的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1999 年第3 期. [5]姚文英.浅析高校学生考试舞弊现象.[J]宁德师专学报, 1999 年第4 期. [6]彭列平. 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现状、特点、心理原因及对策. 青年研究, 2008年第4 期. [7]于洪伟.学生考试作弊状况分析及对策.[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 1999 年第3 期. [8]陈东. 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现象浅析. 商丘师专学报, 2000 年第2 期. [9]黄翰.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危害及预防.[J]高等农业教育,2008,(8). [10]邓文艳.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分析及对策.[J]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第12卷,第1期,2005,(2). [11]宋志慧.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特点、心理起因与防治[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3). * 1 赖红兵 张富花[1] 丁娜[2] 雷祥虎[3] 马建平[4] 经济学角度 社会学角度 考试本身 学生自身因素 预期收益最大化原则 社会中的徇私舞弊严重 考试制度的缺陷 对自己、竞争的认识不够 姚文英[5] 彭列平[6] 于洪伟[7] 陈东[8] 依赖心理 功利心理 虚荣心理 盲从心理 投机心理 冒险心理 自我意识薄弱 作为社会交换的筹码,虚荣心 社会缺乏诚信体制、 诚信环境 失去学习目标,又想去的优异的成绩 黄翰[9] 邓文艳[10] 宋志慧[11] 破坏了公平竞争的规则 养成学生的冒险和侥幸心理 混淆是非、严重败坏学校的学风

文档评论(0)

ebitji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