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童年》读后感.doc

  1.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追溯童年》读后感 《追溯童年》是凯文。李曼博士的最新力作。号称美国超级畅销书。在我读来之后的感觉是:太神棍了,很神棍的一本书。 整本书的意图是:用絮叨的语言来描述清楚“记忆片段这种飘渺的存在与一生的行为方式”之间或者存在的某种联系,并且坚定地认为这种关系是事实存在的。其实我读了两遍,准确的是一遍半,因为第一遍没读完。我后来继续下去是想知道是不是整本书都在神神叨叨。在两遍读完后还是觉得:神棍。我觉得即使3、4遍之后也无法改变我这个观点。 原本以作者的显赫声名,跌宕的人生,所著的书籍一定是令人荡气回肠,高山仰止的 ,可为什么会给我留下这样的感觉呢? 在看完前言时,我就是咕哝了一句:神棍色彩的前言。尤其是前言中说:如果你是个男人就往下看,然后我很恼火地赌气般看下去了。 前言就非常神棍的说,“没有任何一个问题能像早期童年记忆的问题一样,让所有人的脑子都飞速转动起来。”我的第一反应是:作为爱因斯坦的忠实门徒,我认为绝对的语句都是错误的;“自我批评反思N多年,也比不上追溯一个童年记忆带给我们的自知。”我在想:一个革命家在改变社会体制之初,童年记忆的影响应该相当有限;“你能记得的童年经历,包括你记得它们的方式,揭示了你的本质。”我感到很颤栗:人们最恐惧的就是被人看透本质了,尤其是童年就被看清了;关键是最后还有“别着急,你跟着我的章节走。”,“坐稳了,精彩马上启程。”难道这不是典型的神棍说辞吗? 在第一遍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记忆片段的性质与日后行为的似是而非的联系描述体现了非理科类人士逻辑语言、和逻辑关系的缺乏。在列举童年片段和最终成就自我的过程中没有任何实际的方法、确切的实施途径和引人共鸣的操作手段与纠正方法。只有看似有一搭没一搭的剖析语言。是为我所不喜。 所以,在第1遍时未看到一半就合上了,可能是尿急。后来想想既然是美国超级畅销书,肯定是言之有物的。也许是我们的行为方式与美国人想去甚远,也许是翻译未能架通我们与作者之间的文字密码,再也许是我们无法接受那样的文字表达方式,从而无法形成共鸣。带着这样的自我暗示,我又捧起了书,然后看到了更多。看到了很多从未接触的名词。“私人逻辑”,“逆纹理”,“匹诺曹症”,“关键参考点”等等等等。 私人逻辑是指,每个人认识事物有千万种可能,有独一无二的认识角度,是童年时培养起来的。我承认,一次行为、尤其是无意识的行为的确就是人格塑造的一个片段、或者说是一次尝试。人格、行为、个人准则的确是童年开始的,但是受后天的学识、观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更为强烈,于是,这种说辞未免太过牵强;“人类大脑是通过情感来储存长时记忆的。”,其实情感介入的深浅,是决定记忆保持时效长久的重要因素,而不仅仅是依靠情感来长时记忆的,“一”这个字怎么写永远也忘不了,难道是因我们对它特别有情感?反之,往往记不住父母生日的我们,难道就是对父母无情? 在第一观感不佳时看书真的不是很好的选择,书中说:“心理学是一门识别人类行为方式的科学。”“也许心理学家也描述不清”、“不是每个人能想心理学家一样解释清楚”这几句话可能是作者自我观点的坚定表现,但也反映着自视甚高、自我标榜的一面。 闲来无事,第二遍看的时候,我做了几个深呼吸,决定不再抠字眼,搞反驳。渐渐地品出些许味道了,其实本书意在唤醒我们不断去回味自己的童年片段,并试图剖析出自己还不清楚的潜在的、与生俱来的生活方式,以便更好地去面对生活、面对工作,面对家人、面对事件,也就是所说的重塑自我。 撷取了其中两句。 1、“你是一条离水的鱼吗”。看过后还是很发人深省的:鱼的天赋在水里,离了水的鱼跳着跳着也就接受了悲惨的命运。我们找不到“顺应天赋的工作”,就倒在沙发上啥也不干?私人逻辑是需要改变的,生活总不是一场派对,虽然我们希望是,就连鱼儿在洄游产卵的路上,也会遇到礁石。你的童年记忆揭示了你的私人逻辑和生活方式,但你的现在却肯定不能和童年一样过。 2、“我们童年时对事物的反应,其实根本没有离我们而去,即便我们后来学会了与之对立180度的成熟、成人式的处事方式。”——其实我们依然还是曾经的我们,我们从童年时代的种种出发,时至今日,即便作出了许多面对事实的妥协、改变,却依旧怀揣着本真,愿意将自己的生活活出原本的、童年的味道。 再退一步讲,即使真如作者所说,我们从童年片段中折射出的各种性质,比如顽皮、和善、兴趣、领导力、创造力,现在还在我们身上的话,那么现在生活中的你是否还拥有这些天赋?你的工作方式、生活准则是否契合这些天赋?如果是,那么恭喜你。如果不是,你可曾想过,其实可以在你的记忆深处去追寻,然后对照相应的记忆,理清私人逻辑,去重塑自我。这就是作者——凯文。李曼博士所说的:为什么你本人比你做的要重要。 这个世界,书实在是太多了,参差

文档评论(0)

mcplj19837000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