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6层螺旋CT胸腹部增强扫描对纵隔淋巴结核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
【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2-0104-02
【摘要】目的:研究16层螺旋CT胸腹部增强扫描对纵隔淋巴结核诊断的方法及其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收治的纵隔淋巴结核120例,选用16层螺旋CT进行胸腹部的常规平扫和增强扫描,2种扫描均选择10mm层厚和1.25mm层厚两种方案,比较其影像学结果。结果:120例患者中,纵隔淋巴结核分区 4区最高(101例)。常规平扫层厚1.25mm在密度不均匀、细小钙化等影像表现上均显著优于层厚10mm(p0.05)。增强扫描层厚1.25mm与层厚10mm在淋巴结破溃、淋巴结分隔显示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6层螺旋CT具有高速、高空间分辨率的扫描特点,从而获得与常规CT相比更高的安全性和诊断准确度,值得重视。
【关键词】16层螺旋CT;胸腹部;扫描;纵隔淋巴结核;诊断
CT检查是当前临床诊断纵隔疾病的最主要的方法,其诊断价值已经在临床应用中得以证实。随着CT设备和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16层螺旋CT的出现和推广为纵隔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带来了更大的突破。16层螺旋CT的空间分辨率极高,视野更加清晰、广阔,能够清晰显示病灶结构,借助增强扫描方式能显著增提高检出率[1]。本文通过比较16层螺旋CT的常规扫描和增强扫描的诊断结果,来探讨16层螺旋CT的更具价值的扫描方法,以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具体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01-2012.03期间确诊并收治的纵隔淋巴结核患者120例,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19-76岁,平均(32.63.8)岁。120例患者均经经抗痨或经病理确诊疾病。
1.2 CT扫描与阅片
设备选用美国通用公司16螺旋CT,参数为120kv、160mAs,螺距1.375:1,准直器宽16*1.25mm,120例患者均使用此仪器进行常规平扫和增强扫描,两者均先后以层厚10mm、层厚1.25mm标准进行扫描,后者需静脉注射碘海醇,扫描范围为整个胸腹部。
所有患者的CT影像资料均由选定的2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一同阅片并记录和分析数据,阅片时着重观察、记录肿大淋巴结的数量、部位、大小、密度等特性,以AJCC-UICC制定的国际淋巴结分区标准(1996年)为依据进行分区[2]。
1.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应用配对四格表x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结果
2.1纵隔淋巴结结核分区
120例患者中,淋巴肿大位置分布为:2区43例,3区38例,4区101例,5区、6区各19例,7区93例,其中累计分区≧2个者86例,合并肺结核83例。
2.2 常规平扫结果对比
研究结果显示,常规平扫层厚1.25mm在密度不均匀、细小钙化等影像表现上均显著优于层厚10mm(p0.05),具体表现为:密度不均匀109例vs886例,(2=5.63,p=0.0293);细小钙化96例vs81例,(X2=6.72,p=0.0253);中心低密度坏死99例vs68例,(X2=7.79,p=0.0138);中心脂肪密度105例vs76例,(X2=6.98,p=0.0216)。
2.3增强扫描结果对比
增强扫描的影像表现主要为不均匀强化、淋巴结分隔等特点。增强扫描层厚1.25mm与层厚10mm在厚壁及薄壁强化(89例vs86例,X2=3.56,p=0.5869)、不均匀强化上(95例vs89例,X2=3.89,p=0.6821)差异不明显(p0.05),但在淋巴结破溃(109例vs91例,X2=4.89,p=0.0362)、淋巴结分隔显示(108例vs98例,X2=5.69,p=0.0326)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纵隔淋巴结肿大是纵隔淋巴结核的主要表现,其影像学表现与淋巴转移瘤、淋巴结增生、淋巴瘤、淋巴结节等病症相似,因此在CT影像诊断上需要仔细鉴别,存在一定难度。该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多发于中青年患者,老幼群体则少发,4区淋巴结最为高发,7区次之,且多表现为多个淋巴结并发,本文中120例患者中,累计病发分区≧2个者86例,占比71.7%。
纵隔淋巴结的影像学表现与其病理进程直接相关,淋巴结核灶的常规平扫多表现出结节肿大、密度均匀或不均匀、淋巴结中心坏死、边缘清晰或不清晰、细小钙化灶等特征。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在上述影响特征的表现上,16层螺旋CT1.25mm层厚平扫与常规10mm层厚平扫的影响效果不尽相同,1.25mm薄层平扫能更清晰、准确的呈现出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