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洞沟见证东西方文化的远古碰撞.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水洞沟:见证东西方文化的远古碰撞 水洞沟:见证东西方文化的远古碰撞(上) 原文地址/gb/content/2008-04/18/content_564706.htm 2008年的春天,宁夏水洞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丰收期。4月9日,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处处长周少平代表中科院宣布,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宁夏工作站,同时成立了宁夏水洞沟遗址研究院。3月底开工建设的水洞沟遗址博物馆也开始了主题工程建设。近期中央电视台7套的乡村节目隆重推出水洞沟;中国最权威的地理杂志《中国国家地理》第4期以专题形式推介了本报记者唐荣尧采写的《水洞沟:见证东西方文化的远古碰撞》一文,这是水洞沟第一次被权威的地理杂志介绍,现将这篇文章删改后刊登,以飨读者。——编者按   水洞沟———这块位于宁夏灵武境内、明长城边上的台地,自从上世纪20年代被西方著名的考古学家率先发掘后,就使这里的考古具有了国际背景。80多年间的几次重大发掘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国际色彩,一直是国内外考古学家关注的地区。进入21世纪,这里又被一些考古学家认为是非洲古人在中国大陆落脚的地方,如果这个论断成立,一个早于著名的丝绸之路几万年的东西方人类交流的大通道就出现了,“中国文化西来说”也会多一份颇具质地的证词。   桑志华的到来   著名的考古学家汤惠生曾经这样说过:“莫斯特在法国和欧洲考古学史上的地位正如水洞沟之于中国。”这句话为水洞沟的背景作了足够的学术铺垫。莫斯特(Le Moustier),一个位于法国南部多尔多涅(Dordogne)的维塞勒河畔(Vezere River)的文化遗址。1907年,考古学者们在这里落下了第一铲,直到1969年最后一次发掘,在60多年的时间里,莫斯特遗址一直是旧石器的经典遗址,使莫斯特文化至今都是国际旧石器研究者们最为关注的对象之一。那么,水洞沟和莫斯特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20世纪20年代初,宁夏和中国的其他地方一样,迎来外国传教士的足迹。这些传教士中有一个叫肖特的比利时传教士。一天,从水洞沟东边5公里的横山堡一带走过的肖特,在黄土层中发现了一个披毛犀的头骨和一件石英石器。1923年,具备简单的考古学知识的他匆匆完成宁夏传教之旅后,在天津遇见了法国地质古生物学家桑志华。他把自己在水洞沟的发现告诉了桑志华,并告诉了他到宁夏的路线。于是,1923年夏天的宁夏以及沉睡万年的水洞沟,迎来了法国人桑志华。   20世纪初,随着一批批文化遗址在亚洲的发现以及考古学在这里的成就,亚洲开始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中国更是一个焦点。考古学界和人类学界的有识之士认为,亚洲很可能充当过人类进化的宽阔舞台,这种设想因为一直缺乏足够的依据,而只能被学者们臆想。于是,来自美、法、英、瑞典、荷兰、瑞士等国的科学家们纷纷拥向亚洲,拥向神秘的东方古国———中国。   桑志华是第一次在中国土地上发现了旧石器的西方考古学者,为“亚洲是人类演化的巨大舞台”这种科学预见提供了重要物证。他对水洞沟的发现,拉启了中国史前考古学的大幕。   得到肖特关于水洞沟的发现后,桑志华很快就开始了宁夏之行的准备工作。1919年,桑志华到达甘肃庆阳,发现了完整的三趾马化石动物群,后来,在黄土堆积层中及其下的砂砾层中,发现了一块由黑色石英岩打制成的石核和两件石片。这三件人工石制品,被考古界称之为中国大陆第一批发现的有正式记录的旧石器。   甘肃的考察结束后,1923年,桑志华从甘肃东部进入了宁夏,开始了他的水洞沟之旅。他的驮队打出一面由红、白、蓝三色组成的三色旗,上面绣着“法国进士”、“中国农林咨议”和“桑”等字。他并没有在中国考取过进士,“法国进士”的称号只是套用了他的博士学位,并将博士“中国化”了,而“中国农林咨议”,是1917年他访问北洋政府农林部时,随便讨取的一个虚衔。这两个奇怪的不伦不类的官衔,在他的西进途中给予了他很大的帮助,至少进到宁夏境内时,当时的地方政府以京城来的外国官的待遇对待他。到了灵武市横山堡以西4公里处、明长城南面一条远古时代自然形成的河沟,他们住进了当地一个叫张梓的人所开的“张三小店”中。   张三小店里开始的神秘挖掘   夏天的北方夜晚,呈现的是一片宁静与荒凉,当他们走到与长城并行的一处断崖时,突然发现断崖上有磷火闪烁,丰富的考古知识使桑志华一行立即判断出那里一定有尸骨,隐隐约约的磷火使他们没看清楚什么名堂。他们便很快返回小店,找到张梓,给了张梓5块银元,打着手势要了个大梯子,在夜色中爬到崖上去挖掘。第一个晚上,他们就挖掘到了一个动物的头骨化石。   他们按制订好的考古计划,在水洞沟北崖的断崖处按考古程序进行挖掘。他们雇请当地的民工挖掘,除小孩外,大人一律不准进入场所,整个挖掘工作在十分神秘的氛围中进行了四五十天。当地人则因为阴气和晦气很重,也懒得问这些外

文档评论(0)

dart00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