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第五章 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旧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发展进程及其特点 一.鸦片战争以前我国经济—产业发展与布局的进程及其特点 (一)进程 1.殷商—西周时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771年) 2.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年) 3.秦汉时期(前221—公元262年) 4.隋唐时期(公元581—公元907年) 5.宋、金、元时期(960—1368年) 6.明清时期(1368—1911年) (二)特点 1 .分散性 2 .落后性 3 .不平衡性 二.鸦片战争后、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经经济—产业发展与布局的进程及其特特点 (一)进程 (二)特点 1 .迟缓性; 2 .片面性; 3 .对外依赖性; 4 .不平衡性。 表5-1 1949年中国主要城市工业总产值 单位:亿元 2.08 武 汉 4.26 大连(当时由苏联托管) 2.53 无 锡 1.27 广 州 2.87 青 岛 1.45 哈 尔 滨 3.09 南 京 1.94 沈 阳 6.84 天 津 1.97 重 庆 22.74 上 海 工业总产值 城 市 工业总产值 城 市 第二节 新中国经济产业的发展与布局 一.经济—产业发展布局的变化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 (二)“一五”时期(1953—1957年) (三)“二五”时期(1958—1962年) (四)“三五”、“四五”时期(1966—1975年) (五)“五五”时期(1976—1980年) (六)“六五”时期(1981—1985年) (七)“七五”时期(1986—1990年) (八)“八五”时期(1991—1995年) (九)“九五”时期(1996—2000年) 二.经济—产业发展与布局的主要成 就 (一)增长速度快,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二)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三)生产布局显著改进。 1 .西部落后地区得到了开发。 2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有了相当的发展,在全国占有一定的地位。 3 .农村乡镇企业广泛发展,加强了工农生产在地区上的结合。 (十)“十五”时期(2001—2005年) 表5-1 我国若干年份国内生产总值比较 300670.0 210871.0 183867.9 99214.6 18667.8 3645.2 GDP(亿元) 2008 2006 2005 2000 1990 1978 年 份 表5-2 我国若干年份的产业结构比较 40.1 40.0 39.0 31.6 23.9 第三产业 48.6 48.7 45.9 41.3 47.9 第二产业 11.3 11.3 15.1 27.1 28.2 第一产业 2008 2006 2000 1990 1978 年 份 三.今后经济—产业发展与布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 (一)正确处理沿海与内地的关系,合理布局生产力。 1.产业合理分工,逐步形成新的产业分工格局。 2.发挥地区优势,加强地区联合与协作。 3.利益兼顾,促进共同繁荣和富裕。 (二)因地制宜,调整地区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失衡问题: (1)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加工工业,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 (2)加工行业平行发展,缺乏合理的地域分工。 (3)城市大工业与农村乡镇企业同步发展,形成争原料、争能源、争市场的局面。 (4)产业结构中“虚高度化”和“后倾化”并存。 (5)缺乏结构主动调整机制。 产业结构调整途径与对策: (1)完善国家产业政策,制定科学的结构调整规划,按产业政策和规划的要求,综合利用经济杠杆,引导生产要素的流动。 (2)建立、完善生产要素市场体系,扶持短线产业和有前途的“幼小”产业,限制加工产业的盲目发展,推动长线产业的企业兼并与转产,鼓励、优惠更新改造,推广使用新技术。 (3)发展横向联合,发展跨行业、跨地区的企业集团,推动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促进资产存量的调整。 (三)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 1.在工业布局中,切实贯彻适当集中与适当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2.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要根据自然资源的性质、分布状况、生态系统的功能,统一规划,合理开发和利用。 3.正确处理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4.编制和执行环境保护规划。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3年外贸单证实务试卷题库和答案.doc VIP
-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消防档案.docx VIP
- 考前必备2025年四川省巴中市公务员省考公共基础知识测试卷(含答案.pdf VIP
- 教学课件:《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第二版)刘强.ppt
- 2025云南怒江州福贡县义务教育教师专项招聘65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Unit 3 课时5 Word power(课件)-2025-2026学年八年级英语上册(译林版2024).pptx
- DB44/T 2457-2024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规范.docx
- 流程制度文件评审制度及表单.docx VIP
- 2025年职业学院专任教师辅导员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docx VIP
- 基于BIM技术的铁路施工管理与协同方案研究.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