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咳嗽(急性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咳嗽(TCD编码:BNF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ICD-10编码:J20.901)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田德禄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2)咳嗽为主,或伴有咯痰,或咽干、咽痒,
(3)胸部查体双肺呼吸音粗,有时可闻及湿性或干性啰音。X线有肺纹理增多、增粗。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属于急性咳嗽的患者
(1)病史:由呼吸道感染引起,或冷空气、粉尘及刺激性气体诱发的一类咳嗽。
(2)主要症状:多表现为咳嗽,或咳白色黏液痰或黄浓痰。
(3)主要体征:查体双肺呼吸音粗,有时可闻及湿性或干性啰音。
(4)辅助检查:胸部X线检查有肺纹理增多、增粗。
(二)证候诊断
1. 风寒袭肺证:咳嗽声重,咯稀白痰,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风热犯肺证:咳嗽气粗,喉燥咽痛,痰粘或黄,常伴鼻流黄涕,头痛,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3.风燥伤肺证:咳嗽,少痰,口干,咽干,鼻燥,鼻痒,大便干,夜间咳甚,舌淡红、少津, 脉细数。
三、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和中成药
1.风寒袭肺证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推荐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麻黄、荆芥、百部、杏仁、紫菀、甘草、陈皮、桔梗、白前。
若邪恋日久,伴胸满气喘,痰清稀量多者,可选小青龙汤:麻黄,干姜,细辛,五味子,芍药,桂枝,半夏,甘草。中成药:藿香正气口服液等。
2.风热犯肺证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推荐方药:桑菊饮。桑叶、菊花、杏仁、桔梗、 连翘、薄荷、苇根、甘草。
中成药:金贝痰咳清颗粒等。
3.风燥伤肺证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推荐方药:桑杏汤。桑叶、杏仁、沙参、象贝、豆豉、栀子、梨皮。
中成药:养阴清肺丸等。
(二)针灸、穴位埋线、穴位注射、药线点灸
根据病情可选择大椎、肺俞、定喘、风门、天突、合谷、尺泽、足三里等穴。
(三)药物贴敷
根据病情可辨证选择药物贴敷治疗。
(四)刮痧、拔罐疗法
凡士林涂搽后背暴露部位,用刮痧板反复刮、擦背部膀胱经、督脉,以微现红瘀为度,可配合风门、大椎、肺俞等穴闪罐,达到疏通经络、驱散风邪的作用。每日1~2次。
(五)其他疗法
咽痒、咽部不适、咳嗽痰多等症状时,可配合雾化吸入治疗。
(六)健康教育
1.生活、饮食指导。
2.心理辅导。
四、难点分析
1、部分患者在入院前已行一段时间的治疗,故在中医辨证方面注意分析症候的真假、虚实,如有证型转化或有兼证时,注意治疗方案的调整。
2、患者对非药物中医治疗技术还是不太熟悉,特别是对针刺及埋线有恐惧感,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宣传。
五、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以咳嗽症状计分为疗效评价标准。
1、痊愈:咳嗽症状完全消失(治疗后降至0分)。
2、显效:咳嗽症状明显减轻(治疗后较治疗前减少6~9分)。
3、有效:咳嗽症状减轻(治疗后较治疗前减少2~5分)。
4、无效:咳嗽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二)评价方法
咳嗽症状计分:由患者每天根据自己前24小时的咳嗽症状,对照计分表进行判断及记录:总分值=日间计分+夜间计分。
计分 日间咳嗽症状 夜间咳嗽症状 0 无咳嗽 无咳嗽 1 1~2次短暂咳嗽 仅在清晨或将要入睡时咳嗽 2 2次以上短暂咳嗽 因咳嗽导致惊醒1次或早醒 3 频繁咳嗽,但不影响日常活动 因咳嗽导致夜间频繁惊醒 4 频繁咳嗽,影响日常活动 夜间大部分时间咳嗽 5 严重咳嗽,不能进行日常活动 严重咳嗽不能入睡 中风病(脑梗塞)急性期中医诊疗方案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TCD编码:D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塞急性期(ICD-10编码:I63.901)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