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11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农业发展线索课件 人教版.pptVIP

河北省2011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农业发展线索课件 人教版.ppt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业发展线索 历代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1)春秋: 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 秦国商鞅奖励耕战,生产粮帛多者,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者活动,禁止弃农经商。 (3)南朝 劝课农桑 奖励耕织 安抚流民 兴修水利 (4) 唐初: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5)北宋中期: 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修水利 (6)清初: 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史 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 春秋时期铁农具已广泛使用。 战国: 在春秋开始使用铁器的基础上,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增加了铁铲和铁犁; 牛耕得到推广。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各国兴修水利,最著名的是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 南北朝: 随着北方农民大量南迁,为大规模开发江南提供了必要条件; 南方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北魏和东魏时杰出的农学家贾思勰总结北方人民长期生产经验,写出《齐民要术》这部我国历史上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隋唐: 为加强南北经济交流,隋朝开凿大运河; 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造了曲辕犁; 创制了新型灌溉工具——筒车; 在黄河、长江流域开凿了一系列灌溉渠并修筑旧渠和河堰。 明朝: 明朝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开始介绍当时欧洲的水利方法; 原产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烟草等作物传入我国。 棉花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棉布成为人民的主要衣料 农业生产工具分类归纳 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西汉普遍使用,秦汉传到岭南、西域; 犁耕法:春秋出现牛耕,战国推广,唐发明曲辕犁; 灌溉排水工具:唐朝出现筒车 基本认识: 纵观古代生产工具的改进与发展:新工具更加推动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因此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古代经济的发展中已得以充分体现。 水利灌溉工程和大江大河的治理 春秋时已经有邗沟; 战国时期,秦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主持修了都江堰。秦在咸阳附近修了郑国渠。 秦:开通了灵渠 南北朝时,南北方人民共同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隋唐: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唐朝设专官管理水利事业,在黄河、长江流域开灌渠。各地修了不少水利工程,仅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 北宋:王安石推行农田水利法后,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万多处。 古代开挖的运河 (1)古江南河——开挖于春秋时期的吴国,沟通苏州和扬州间的水道,它是中国开挖最早的运河。  (2)邗沟——开挖于春秋时期的吴国,沟通长江与淮河水系。  (3)灵渠——开挖于秦朝,秦始皇伐南越时,由史禄负责兴修,沟通了湘水和漓水。这条运河连接了向北流的湘江和向南流的漓江,使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之间沟通,以后历代又曾多次修缮利用。  (4)隋朝大运河——开挖于605年,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全长四五千里,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东北通到涿郡,东南到余杭,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大运河带给我们的启示 对秦始皇、隋炀帝不仅应该肯定他们对中国的统一所做的贡献,而且应该承认他们在中国运河发展阶段上所做出的功绩。大运河效益发挥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唐、宋、明、清统一王朝政权的兴衰。大运河的开通推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沿岸城市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运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大运河的开凿是中华民族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是在对自然地理环境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千百万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它集中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在水利水运、建筑、测量等工程领域的科学成就、智慧与创造。 古为今用。古代服从于帝王的巡游征战或南粮北调的运河,在新中国诞生之后,一度成为北煤南运的动脉。为南水北调工程重新焕发出青春。历史上的运河传递的绝不仅仅是物质的文明,也是文化的交融。 古代著名的建筑工程  (1)赵州桥——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2)万里长城——从战国到明,历代都修建长城。最重要的是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  (3)隋唐长安城——13朝古都,唐长安城的布局和特点、洛阳。  (4)明清北京城——1417年明政府开始营建北京,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北京城有三重,从里到外依次是宫城、皇城和京城。 农业的产生和农作物的 培植、推广、引进 西汉 从西域引进了葡萄、苜蓿、胡萝卜、核桃, 明代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番薯,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 清代前期,棉花、油料、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中国古代农作物品种,最初多为粮食作物,后来农副产品增多;最后很多是经济作物,反映了农本经济向商品经济逐渐过渡的趋势; 新品种的引进 (1)西汉: 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西域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