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26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的防治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病情况,诊断治疗及转归。方法:对近2年收治手足口病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以1~3岁患儿居多,患儿皮疹,以手和足最常见,其次为口腔、双膝和臀部;发热是常见症状;重症病例血常规白细胞、C-反应蛋白可升高;约1/3患儿出现心肌酶谱改变。痊愈119例,好转7例,无1例发展为重症或死亡。结论:小儿手足口病只要早期诊断,及时给予抗病毒治疗,预后良好。
关键词:小儿 手足口病 临床特点治疗【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55-02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及柯萨奇病毒16型(CoxA 16)最常见,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臀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发生脑炎、脑膜炎、脊髓炎、周围神经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因神经源性肺水肿、心肺功能衰竭而死亡。除了少数病例可引发心肌炎、肺水肿、脑膜脑炎等严重并发症外,一般病例预后良好。2011年1-2012年4月收治小儿手足口病患儿126例,回顾分析临床特点,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2012年4月收治手足口病患儿126例,男74例,女52例,年龄6个月~8岁,5岁以下96例。患儿表现为发热、哭闹、精神萎靡,厌食或少食,流涎流涕;患儿一般在出现皮疹前1~2天发热,患儿均可见手、足、口疱疹,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质硬,内有浑浊液体,较水痘皮疹小,皮疹一般2天内出齐,3~4天消退,皮疹消退后不留色素沉着及瘢痕。其中患儿出现口腔黏膜疹比较早,最初为红色斑丘疹,逐渐形成疱疹,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主要位于舌咽、软硬腭、唇颊黏膜,手、足、臀部随之出现或斑丘疹或疱疹,一般会在1周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全部患儿均常规行心肌酶、X线胸片、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45例患儿心肌酶升高,72例患儿细胞轻度升高,13例患儿白细胞减少,9例患儿血小板轻度轻少,43例患儿胸片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8例大便常规潜血阳性(+),所有病例均未行病毒分离。
1.2 诊断标准。全部患儿均符合HFMD的诊断标准[1]:流行病学资料;口腔疱疹,出现在手足疱疹同时或先出现于手足部疱疹。一般表现为中等程度发热,偶有高热;出现手足掌部疱疹,一般疱疹基底部红晕,少量病例疱疹发生在臀部。
1.3 治疗方法。入院后均给予利巴韦林静滴或口服,10~15mg/(kg·d),白细胞高者加抗生素,如头孢曲松50~80mg/(kg·d);高热不能进食者注意补充热量和电解质,口腔溃疡者局部应用西瓜霜喷剂,或蒙脱石散;手足部皮疹不用处理,心肌酶高者加二磷酸果糖;体温38.5℃以上者口服布洛芬混悬液,也可给予赖氨匹林肌注或静注;有惊颤现象者予口服羚羊角口服液;并发脑炎者予以人血免疫球蛋白(1~2g/kg),临床重症表现缓解后即停用,并及时使用甘露醇静脉快速推注,每6小时1次,好转后减停。
1.4 疗效判定标准治愈。患儿手足心体表症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无呕吐、恶心症状,生命体征正常;有效:患儿体表疱疹、丘疹或溃疡有所减少,体温正常,无咳嗽、恶心、呕吐症状,生命体征正常;无效:患儿的体征没有明显改善,体温较高,存在一定程度咳嗽、恶心、呕吐等症状,生命体征不变或恶化、死亡等。
2 结果
本组患儿痊愈119例,好转7例,平均住院8~12d,无1例发展为重症或死亡。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出疹性传染病,1957年首先在新西兰发现,近年来在世界各地呈逐渐增多趋势[2]。本病一般由柯萨奇A16病毒所致,也可由柯萨奇A5A10及肠道病毒71型引起,以夏秋季多见[3],本组发病季节较报道提前,且感染病原体为EV71多,占75%。本病多发于5岁以内儿童,其中3岁以内最多,占76.5%。本病主要传染源为患儿和健康带菌者,由于本病传播速度比较快主要由呼吸道、手、污染物经口传播,短时间内可能在学校,幼儿园及社会人流密集的地方进行大面积传播。尤其是幼儿园的儿童极易感染,所以要做好预防措施。手足口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手、足、臀部、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或溃疡。根据临床特点、皮疹形态特征、发病对象及流行季节等可作出诊断,但需要与出疹性疾病如水痘、疱疹性口炎、疱疹性咽峡炎相鉴别,手足口病的皮疹在疹退后不留色素沉着、不脱屑,疱疹较水痘小而硬,呈离心性分布,口腔内疱疹多见于舌、颊黏膜、硬腭及齿龈,而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多见于咽部及扁桃体。
手足口病治疗上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患儿入院后要严格检测生命体征,记录24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