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点同时注射腋路臂丛阻滞效果临床观察.docVIP

两点同时注射腋路臂丛阻滞效果临床观察.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两点同时注射腋路臂丛阻滞效果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 比较两点同时注射与单点注射腋路臂丛阻滞效果。 方法 选择拟行上肢前臂、腕关节及手部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单点注射与两点同时注射两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注入相同剂量、相同浓度的局麻药(1%利多卡因与0.25%罗哌卡因混合液30 mL)。观察阻滞效果、阻滞完善所需时间及并发症。 结果 两点同时注射组与 单点注射组比较各分支阻滞完善率增高(P0.05),各分支阻滞完善所需时间缩短(P0.05)。 结论 两点同时注射腋路臂丛阻滞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关键词] 臂丛神经阻滞;两点同时阻滞;阻滞完善率   [中图分类号] R61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9-0093-02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具有定位、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上肢手术最常用的麻醉方法。传统的腋动脉旁单点注射阻滞法阻滞不全的发生率可达15%[1]。本研究根据臂丛神经的解剖特点,采用自制注射装置两点同时注射,观察阻滞效果并与单点法对比,评价此方法的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拟行上肢前臂、腕关节及手部手术患者120例,其中男78例,女42例;年龄18~55岁,体重55~72 kg,ASAⅠ~Ⅱ级,排除术前臂丛神经已有损伤和腋动脉不能触及的患者;随机分为单点注射和两点同时注射两组各60例。麻醉前用药,术前30 min,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100 mg,阿托品0.5 mg。自制注射装置由一个三通旋阀、一个接头、两个7号一次性静脉输液针头、1付30 mL注射器组成(图1)。   1.2 麻醉方法   患者入手术室后常规开放静脉通道,连续监测HR、SPO2、ECG、NIBP并记录。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对侧,患肢外展90°,肘屈曲,前臂外旋,手背贴床,呈行军礼状。单点组取7号静脉输液针头在腋动脉搏动最高点上方,垂直于肱骨干方向进针,有突破感,并观察到针尾随动脉搏动,回抽无血,注入1%利多卡因与0.25%罗哌卡因混合液30 mL。双点组先将自制注射装置充满1%利多卡因与0.25%罗哌卡因混合液30 mL,先用其中一根7号静脉输液针头在动脉搏动最高点上方,垂直于肱骨干方向进针,有突破感,并观察到针尾随动脉搏动,改变三通旋阀旋钮方向,回抽无血。再用另外1根7号静脉输液针头在腋动脉搏动最高点下方,以相同方法刺入腋鞘,改变三通旋阀旋钮方向,回抽无血。再次改变三通旋阀旋钮方向,两点同时注入局麻药共30 mL。   1.3 观察指标   1.3.1 阻滞效果 注药后5 min开始,用针刺法每隔5 min 测定肘以下臂丛神经阻滞范围及各分支支配区痛觉缺失情况。如注药后40 min痛觉未消失,则视该支神经未被阻滞。各分支神经的痛觉测试部位如下:桡神经-手背虎口区。尺神经-小鱼际区和尺侧手背区。正中神经-大鱼际区。肌皮神经-前臂外侧区。 前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区。   1.3.2 各分支阻滞完善所需时间   1.3.3 并发症 误刺血管、局麻药毒性反应、穿刺部位血肿、神经损伤。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主要分支阻滞情况比较   两点同时注射组与单点注射组比较,除尺神经外,各分支阻滞完善率增高(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主要分支阻滞完善所需时间比较   两点同时注射组与单点注射组比较,各分支阻滞完善所需时间缩短(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麻醉过程中及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情况   麻醉过程中,单点注射组有2例刺破静脉,1例刺破动脉;两点同时注射组有1例刺破静脉,1例刺破动脉。两组无局麻药毒性反应,术后两组未发现血肿、神经损伤。   3 讨论   组成臂丛的脊神经出椎间孔后走向外下,从前中斜角肌间隙下缘穿出,伴锁骨下动脉向前下方延伸,经腋窝顶进腋窝。除在喙突处形成肌皮神经的分支并行走于臂丛鞘之外均与腋动脉,腋静脉在腋窝区域内伴行于结缔组织形成的鞘膜内。腋鞘是一多腔结构,其腔膜不仅包围血管神经束且向内延伸,形成许多小的隔膜,将各神经束支分隔形成各自的筋膜腔。这些隔膜可阻碍局麻药的扩散[2-4]。   传统单点注射腋路臂丛阻滞是将针头刺入腋动脉的上或下方一点式注入,药液需由注入点扩散至全腋鞘才能使麻醉得以完善。腋鞘中隔膜的存在是传统单点注射阻滞不全的解剖因素。在腋路臂丛穿刺点处多数人的正中神经、桡神经和尺神经分别位于腋动脉的前外侧、正后方和前内侧。前臂

文档评论(0)

jingpinwe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