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重庆市兼善中学高2009级高二地理上期期末练习题(三)
读世界四条著名河流示意图,回答1-3题。
1. 四条河流中,属于大西洋水系的是( )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①和④
2.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②河河口地带海岸线不断后退,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 B.流水的侵蚀作用增强
C.人工挖沙、采矿 D.泥沙来源减少,沉积作用减弱
3. 四条河流中,不受热带风暴影响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图,完成4-5题。
4. ①、②两处海域相比,②处海水的( )
A.温度、盐度均较高
B.温度、盐度均较低
C.温度较低、盐度较高
D.温度较高、盐度较低
5. ①、②两处沿岸气候类型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洋流 D.地形
6.有关日本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稻米、水果、蔬菜均能自给
B.采用大型宽幅农机,发展水利事业
C.合理施用化肥,精耕细作
D.小麦是主要粮食作物7.关于东南亚自然条件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马来群岛的大部分和中南半岛的南部为热带雨林气候
B.中南半岛上大部分地区每年6^10月吹西南风,为雨季
C.马来群岛地形崎岖,多火山和地震
D.伊洛瓦底江是东南亚最长、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2004年7月28日,中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78055N,11056E)落成仪式在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举行。读“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位置示意图”,回答8-9题。
8.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海岸线曲折破碎,其主要的形成原因是( )
A.海浪作用的结果 B.流水作用的结果 C.风力作用的结果 D.冰川作用的结果
9.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虽然地处高纬,但其冬季气温明显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地形以平原为主 B.降水稀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弱
C.暖流的影响 D.四周被海洋包围,受海洋的影响明显
读下图,据此回答9-12题。
10.乙图中的丙国在甲图中的位置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1.正常年份,丁河河口附近海域表层海水的盐度最小值出现在
A.2月份 B.4月份
C.8月份 D.10月份
12.从减少工程投资、减少施工难度的角度考虑,滇新(昆明—新加坡)铁路的修建不需经过
A.越南 B.老挝 C.泰国 D.马来西亚
13.从中国乘船驶近①国附近时,人们都会感到海面风平浪静,其主要原因是
A.受赤道低压带控制 B.高楼林立,降低了风速
C.受峡湾地形的影响 D.附近陆地的植被覆盖率高
读下图,①②③④四地为四条河流的入海口附近,据此判断14-15题。
14.河口附近地区石油资源最丰富的是
A. 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
1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河流河水注入印度洋
B.②河流为世界第一长河
C.③河流的入海口为防御潮水入侵,沿岸筑有坚固的海堤
D.④河流河水自西向东注入大海
读经纬线简图,其中X地位于大陆东海岸,Y地位于大陆西海岸,据此回答16—17题:
16.X、Y两地位于
A、北半球亚欧大陆两岸
B、南半球大西洋两岸
C、北半球太平洋两岸
D、南半球印度洋两岸
17.下列地理事物位于Y地所在国的是
A、富士山 B、大分水岭 C、巴拿马运河 D、硅谷
上图为《某大陆48°N沿线地区的年降水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18—20题:
18.该大陆为
A、欧洲大陆 B、南美大陆 C、北美大陆 D、澳大利亚大陆
19.甲地气候类型为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雨林气候 D、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20.影响a地降水的主要风向是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国家 人口算术密度(人/km2) 人口生理密度(人/km2) 加拿大 3 35 美国 30 156 埃及 70 3503 中国 129 934 英国 241 963 印度 313 559 日本 336 3054 荷兰 432 1601 孟加拉国 910 1359 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人口生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