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08广东高三语文全国调研基础题和语言表达题答案.doc

2007-2008广东高三语文全国调研基础题和语言表达题答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7~2008江西师大附中高三月考语文试卷 1.A(B侮wǔ;啭zhuàn;C赧nǎn;薄bó) 2.A(陶瓷,洗练,拇指,闻过则喜,诚惶诚恐) 3.D(意旨指的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意蕴指的是内在的含义;进入不含语体色彩;悠长意为漫长、长远,幽远意为深远) 4.C(A项应为改弦更张,指的是彻底改变制度、方针、方法等,改头换面比喻只变形式,不变内容;B项回肠荡气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动人;D项应为震耳欲聋) 5.B(A语序不当,C语序不当,D搭配不当) 20.典丽的辞句、旁征博引的故事穿插用得多并不意味着散文就美,散文的美在于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 21.只留下一双眼睛在露珠里,笑容融化在夕阳里。 22.参照2007年江西高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 2007届深圳高级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试题?? 1.C(A解jiè;B拾shè;D当dàng) ?? 2. D(A“不失为”常用来表示“还可以算得上”比较好的意见、建议、方法、计策等,不用于负面的情形。B“他山之石”比喻可以借鉴、效法的别人的好的东西。C“胸无点墨”是说人没有文化。) ?? 3. C(A“但是”前后的内容并不构成转折的关系;B杂糅:“绝大多数医疗事故发生的原因都是医务人员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责任心不强造成的”可改成“绝大多数医疗事故都是医务人员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责任心不强造成的”或者“绝大多数医疗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医务人员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去做和缺乏责任心”;D“国家通过高考制度选拔、培养和提供了各类建设人才”不正确,“国家通过高考制度”只能“选拔”出优秀的考生,而“培养和提供了各类建设人才”不是“国家通过高考制度”实现的,而是通过高等学校的教育实现的。) 8.甲: 乙: 丙:丁: ?? 这个题,考查对语言运用是否得体的理解能力。甲、乙、丙就是三个语境限制条件,面对传媒的众多读者,句一个中心词(母亲)带含6项内容的长定语,这种句式读来费力,不如句改为几个说明性分句,使全句的节奏显得比较舒缓。面对很少和文言文打交道的小学生,句中用了一些文言味较重的词语,就不如句改为口语化、形象化的表述更合适。丙引自《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胡耀邦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既然语境条件限制为口语表达,接受者解码依靠耳听心记,在这样的情况下,句的口语化短句就比句的书面语长句用得得体。简短语句加质问,语言表达得更加鲜明,态度更明朗,适合于事件评论中明确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 ?? 19.易中天品说三国,把“三国”变成了大众盛宴;既做到老少咸宜,也做到妙趣横生,更做到将学术作品大众化。 ?? 20.中国教育要发展,要重视教育公平、高考改革,也要打造和谐校园。这既要全社会的努力,又要求广大青少年自觉戒除网瘾,并以长征精神激励自我,让学校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围绕“中国教育”发表看法1分,能合理选择5个词语2分,3-4个1分;能较集中表达中心2分;语句连贯得体1分。每超5个字扣1分。) 胚pB (① “质疑”强调对某人、某事提出疑问,可作名词,也可作动词。“置疑”则强调存在或作出怀疑,一般用于否定。此句适用“置疑”。 ② “典型”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典范”是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强调可仿效,此句宜用“典范”。 ③“启事”为名词;“启示”多为动词。此句用名词。) 3.A(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比喻关系密切。B“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形容“成绩下降”不当。C“相濡以沫”指同处困境,相互救助,不合C项的语境。D“胸无城府”指为人坦率,不是指读书太少,文化水平极低,此处可换用“胸无点墨”。) 4.D.(A 成分残缺,应在“而是”后添加谓语“刻画成”;“时刻”与“应”语序不当。 C改为“集……于一身”或“肩负……任务”(句意思相同,句倒装,意在强调,与前文不禁为之震颤相呼应,故选;根据语境“它们于无声处悄然散发”、“寂寞”等,故应选与之对照呼应)5.参考答案: 上网和读图只能给人暂时的视觉冲击,而读书却能给人更多想像空间和涵咏余地。 (4分。对上网、读图和读书的表述各2分,语体吻合1分,内容准确1分。) 广州市2008届高三语文调研模拟题 l.A(B.“惬意”应为“qiè”,“掎角”应为“jī”;C莠yǒu;D难应为nàn,坍应为tān) 2.D(A闻过饰非中的“闻”应为“文;B“焦燥不安”中“燥”应为“躁”; 礼上往来中“上”应为“尚”;) 3.B (A “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用“无所畏惧”合乎语境;C“染指”比喻分取非分的利益,贬义词;“呼之欲出”的对象应该是指“画像”或“作品中人物描写”) 4.A(B缺主语,删去“在”与“里”;C项:杂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