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三首.pptVIP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现代诗三首 郭沫若《天狗》 徐志摩《再别康桥》 闻一多《也许》 郭沫若《天狗》 郭沫若, 原名郭开贞,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 作家作品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郭沫若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 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莹》、《卓文君》。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左联”东京支部活动。 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这一时期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6个历史剧。他还写了《十批判书》、《青铜时代》等史论和大量杂文、随笔、诗歌等。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并任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新华颂》、《东风集》、《蔡文姬》、《武则天》、《李白与杜甫》等。 郭沫若的《天狗》一诗最初发表于1920年7月上海《时事新报·学灯》上。这首诗在国内发表的时候,郭沫若还在日本留学,正系统地接受着现代科学思想和人文观念的洗礼与熏陶。郭沫若留学日本时期,也是他新诗创作的高潮期。 《天狗》的写作背景 诗人一边学习西方文化,一边把自己对世界与自我的全新理解和感悟写成分行的文字,源源不断地邮寄到国内,邮寄给他的知己宗白华,宗白华不仅喜欢郭沫若的文字,还把这些分行的文字一一发表在自己主编的《时事新报》文学副刊《学灯》上。《天狗》就是见诸报端的其中一首. 品味思考: 在《天狗》中,诗人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天狗的形象? 在这首诗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意义的喻指符号的“天狗”,不再是立于我们想象尽头、象征着大自然神秘魔力的“自在”之物,而是化为一种现实的“自为”之物,是诗人自我觉醒与青春勃发的生命情态的形象写照。诗人借无所不能的“天狗”形象来比喻自我生命的蓬勃绽放,写出了面对风云际会的新的历史时代,一个生命个体对于现代性的高峰体验。 在《天狗》中,郭沫若书写了一个具有鲜明主体意识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抒情主体到达了非理性的程度。 参考: ①这首诗以奇异的想象和超凡的象征塑造了一个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和狂放的个性追求的“天狗”形象。以恢宏的气魄和极度的夸张,突现了“天狗”气吞日月,雄视宇宙,顶天立地,光芒四射的雄奇造型,喷发出五四时代文学独具的澎湃激情和破旧迎新的主题。 ②《天狗》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诗人把自我的情感熔铸到“天狗”的形象中,直接以“天狗”自比,极写自我力量的扩张和自我精神的解放。 ③《天狗》在艺术上,具有想象新奇,气势磅礴,旋律激越,声调高亢,语言峻峭等特点,这些特点又都统一在诗歌奇峭雄劲,富有力度的风格上。 徐志摩《再别康桥》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初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字志摩,小字又申。浙江省海宁人。父亲因兴办实业,蜚声浙江。 1910年,徐志摩入杭州府中学堂,开始接受“新学”。 1916年入北京大学法科。 1918年按照其父的愿望,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19年他在海外得到五四运动爆发的消息,“曾经‘感情激发不能自已’过”,“国内青年的爱国运动在我胸中激起同样的爱国热情”。是时,他热心于政治经济与自然科学并接触过社会主义的各种学说。 1921年春,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剑桥大学两年的英国资产阶级教育,给予他很深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了他的世界观与政治理想。在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及其他西洋文学的熏陶下,他违背其父让他当银行家的期望,从1921年起开始了新诗创作。1922年10月回国。12月起,在《民国日报》副刊《学灯》、《小说月报》、《晨报副刊》上大量发表诗文;参加由回国的英美留学生及其他人组成的“聚餐会”。随后,在“聚餐会”基础上由他提名成立“新月社”。同时,他也加入了文学研究会。1924年,又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并任北京大学教授。 《再别康桥》背景知识: 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国,于1928年11月6日写《再别康桥》一诗,这首诗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本诗记下了诗人再别

文档评论(0)

185****7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