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让学生拥有一双数学的眼睛
问题提出
能拥有一双数学的眼睛,能有一种数学的思维习惯,能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用数字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这也就是所谓的数感。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并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形式为: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恰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作出解释。” 因此,建立数感我们可以理解为学会“数学地”思考。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到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如:“瞧,你家房子的面积真大啊,有100平方米吧”;“今天的天气太热了,有36度吧”; “我对这件事的成功有100%的把握”;又如:走进一个大会场,我们总会自觉地估计一下座位和人,以判断是否坐得下……像这种把实际问题与数联系起来,就是一种数感。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数感并不能完全地被看成是一种先天的才能,主要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也正是在这样的观点的指导下,我们才能谈“数感的培养与发展”。
现状透视
片段一:有这样一道题:敬老院里有老奶奶11人,平均年龄80.5岁;有老爷爷12人,平均年龄73.6岁。求全院老人的平均年龄。我发现有学生是这样算的:(80.5+73.6)÷(11+12)=6.7(岁)。
片段二:有这样一道题:有10道计算题,小刚做完用了0.38小时,小林做完用了0.45小时,谁做得快一些?竟有42.8%的学生认为:小林做得快一些,因为0.45>0.38。
片段三:有这样一道题:苹果每千克3.8元,小丽买了2.39千克。该付多少元?我在批改时,发现全班仅有8个学生在写得数时,保留了两位小数,其余都写了9.082元。
片段四:在填合适的单位练习时,有的同学这样填的:文具盒的容积为 0.9( 升 );一只猪重60( 克 )等等
……
一个个离奇、荒诞的现象却时时发生在我们身边,难道是我上课讲的不清楚?还是我们的学生差劲?我左思右想,才意识到这原来跟学生的数感有关系,由于我忽视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以至学生无法对结果作出一种直觉性的、合理性的判断。人们常说:跳舞、唱歌要有“乐感”,打球要有“球感”,朗诵要有“语感”,那么,学数学也要有“数感”。 学生学习数和计算不仅仅只是为了获取某些数学知识,知道怎么读、写,知道如何计算,而更为重要的是应该让学生了解数和运算的实际意义,学会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信息,用数的观点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感受数学的真正价值。
方法策略
一、结合生活启蒙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感的培养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来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标准》也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情,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达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形成数感。”数感主要不是通过传授来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就存在于周围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逐步养成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理解实际问题的习惯,进而产生喜欢数学,探究数学的积极情感。
如在教学“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这课时,我将数学活动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对此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特点,课始,我就让学生在课堂中寻求,开发教学资源。我组织学生数了老师有1人,学生有54人,老师与学生比情况怎样?学生轻松得出,学生人数比老师多得多,老师比学生少得多。接着我又组织学生数出了本班男、女学生人数(男生26人、女生29人),点拨26与29比情况怎样,学生轻松理解了多一些和少一些。这样通过师生人数的比较,本班男女学生人数的比较,各小组获得小红旗面数的比较,通过观察讨论、猜测、验证等活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建立“多得多、少得多, 多一些、少一些”等数学概念。又如:在认识20以内数的时,可让学生通过观察图来认识这些数,也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些数。教师还可以带学生走出教室,数一数校园里的房子、树、花坛,让学生把20以内的数与他们熟悉的生活事物结合起来,从而使数在他们头脑中形成一个个鲜明的表象。继而再要求学生用小棒表示出老师给出的数,进一步体会数的含义,使学生逐步形成数的概念,诱发数感。再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带学生到篮球场去走一走、测一测、量一量,让学生感受到10米、50米、100 米的具体长度,1平方米、100平方米的大小;教学重量单位时,让学生自己去商店看看一袋盐有多重?到市场去称称一千克青菜有多少?估估一块肉有多重,……,这些活动学生都很熟悉也很喜爱的,不仅使学生对数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4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地理试卷(一)课件.pptx VIP
- 广州洪德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pdf
- 广州市人民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文本+图纸).pdf VIP
- 关于烹饪的策划书3.pptx
- WALL·E《机器人总动员(2008)》完整中英文对照剧本.pdf VIP
- LDT 99.13-2008 建设工程劳动定额市政工程-维修养护工程.docx
- 实验报告之spss频数分析.docx VIP
- 新教科版科学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表格式,可打印).docx
- 2022年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新整理版).doc
- 某小区高楼变频恒压供水系统设计.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