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壶”与“臼”之争】.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壶”与“臼”之争/cng/jcjx/2010shtml 2010-04-07 15:35 《中国国家地理》2010年4月 撰文/全新世一种出现在山顶与河谷岩石上面的圆形石洞,是怎样形成的?有人说是古冰川的融水冲蚀而成,因此叫“冰臼”,有人说是河水形成的涡流磨蚀而成,应该叫“壶穴”问题的要害是,是“臼”还是“壶”的争论,其实是气候冷暖之争。 ????在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的大青山山顶,分布着如水缸一般的巨大岩臼。一个个岩臼口狭肚阔,内壁圆润。它们究竟怎样形成?众多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岩臼是风化而成,有人认为是风蚀和积水冻融的共同作用,也有人认为是古冰川造就了冰臼。花岗岩上的岩臼就像是一只眼睛,默默地望向晴空。它身世的秘密,也许只有上帝才知道。摄影/杨孝   黄河干了,河床上发现了许多岩臼   几年前买过一本书《发现冰臼》,作者韩同林,没有细读就放到书架上了。   买这本书的缘由是这样的:一年我去南京湖泊所,见到了李世杰教授。在他的电脑里我看到了一些我很感兴趣的图片:一条大河干了,见底了,千千万万年谁都没有见过的河底露出来了。河床全是光滑的基岩,没有松散的沉积物。但上面坑坑洼洼,突突起起,好像一块巨大的面团,被一个拳击手狠狠地击打了一番。但这些还在我的预料之中,让我感到神奇的是:在河床的岩石面上还有一些奇异小洞穴,圆圆的,光光的,垂直地钻下去,像是人用电钻钻出来的。   正当我诧异时,李教授告诉我说:“这是黄河。”   “啊?是黄河?”我有些惊讶。   “是壶口瀑布那里。”李教授说。   “那年上游的水库关闸断水,让黄河见了底。”   我问:“河床岩石上面那些圆圆的深深的岩臼(称之为岩洞不妥,岩洞比这规模大多了。那些岩穴很像舂米用的石臼,我们姑且称之为岩臼吧)是什么?”   “那是壶穴。壶口瀑布跌落下来的水流,落下来后形成了涡流,涡流夹带着砾石沙子在河床的岩石上面旋转磨蚀,长此以往就旋蚀出了这种像石臼一样的圆洞,也叫壶穴。因为很像水壶的样子:口小、肚大、底平。”李教授说。   我以为此事就此结束,没想到李教授说:“你知道我为什么拍这些片子吗?因为有一个叫韩同林的人,到处写文章写书,说这东西是冰川的融水冲击形成的,叫‘冰臼’。因此这东西就成了古冰川的遗迹。他的逻辑是:哪里发现这个东西,就证明哪里曾经被冰川覆盖过。一些媒体跟着炒作,传播了许多错误的知识,我有时间要写文章纠正这些错误的东西。拍这些图片,为的是说明壶穴是水冲出来的,根本就与冰川无关。” 在现代冰川区看冰川运动留下的痕迹 ????【剪切线】这条冰川位于西藏林芝地区的嘎隆拉山口附近,由于冰川的侵蚀作用,两侧山体留下了一条笔直的“剪切线”。“剪切线”之下,植被全无,因此这条线也是冰川厚度的标志线,它说明冰川曾经达到过那样的位置。今天,冰川的厚度已经变薄,长度也缩短了,这也说明气候在向变暖的方向发展。摄影/单之蔷 ????【冰槽】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海螺沟冰川看上去有些“灰头土脸”,因为它的表面布满了两边山谷落下来的沙石。在冰川旁边的山体上,一条截面为半圆形的凹槽格外醒目,它无疑是冰川侵蚀的作品,但其形成的具体过程让人费解。不过,它倒是有些像冰臼,但也仅是一半,而且并不垂直于大地,只是斜斜地深入冰川之内。摄影/单之蔷 ????【磨光面】海螺沟冰川旁的这面石壁光滑平展,宛如镜面,这也是冰川的杰作。夹带沙石的冰川在缓慢的流动中与基岩不断挤压研磨,如同砂纸一样将致密的岩石打磨得平整光滑。若不是冰川中的沙砾或岩块棱角在岩面上刻画出一条条深浅粗细不等的条痕,我们很难相信这竟然是被石头和冰砾磨出的“镜面”。这样的“石镜”叫做磨光面,它是冰川曾经来过的重要证据。摄影/高新宇     冰川学家眼中的“冰臼”   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但我记住了韩同林这个人,还有“冰臼”和“壶穴”这两个重要的概念。   后来一次在川藏线上,我们去西藏考察冰川。我和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的郑本兴教授坐同一辆车。郑本兴教授研究冰川几十年,尤其对古冰川遗迹研究最深,用力最勤。这一路基本上是在青藏高原上行驶,虽然川藏线穿过的地带只能算是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主要是穿越岭谷相间的横断山区,路起起伏伏,但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有些山的垭口都在4500米左右。这一路能见到许多现代冰川,古冰川的遗迹就更多了。   车一出康定,就上了折多山。在一个山谷里车走起“之”字形的盘山路,远处的雪峰遥遥在望,雪峰下冰川清晰可见。忽然郑教授让停车,他说这里到处是古冰川遗迹,原来公路就修在古冰川留下的一条侧碛垄(由冰川输送的砾石泥沙堆积在冰川两侧形成的垄状地形)上。侧碛垄应该山谷两面都有,果然,对面山坡上一条侧碛垄映入眼帘。眼前的山谷宽阔平缓,横断面呈现明显的U字形,这是冰川侵蚀出来的山谷

文档评论(0)

jiulam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