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民法总论
第一编、绪论
第一章、民法概述
我国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第一节、民法概念
一、民法的词源罗马法中的市民法(jus civile)。罗马法中有市民法、万民法(jus gentium)与自然法(jus naturale)之区分。市民法调整具有罗马市民资格者的各种法律关系,万民法调整罗马市民与异邦人之间的法律关系。自公元3世纪起,市民法与万民法的对立逐渐淡化。罗马法中完备的平权主体法律规范,经过罗马法复兴运动复苏。在欧洲法典化运动中,先后产生了《法国民法典》(又名拿破仑法典)与《德国民法典》两部具有划时代意义法典。在对《法国民法典》的引进中,日本学者津田真道错误地将“市民法”一词翻译为“民法”。清末变法,由中国学者直接抄自日本,译作今称。 “民法”一词来源于罗马法的市民法
后世法学家一般认为,市民法是民法的词源,万民法是国际私法的词源
汉语中的“民法”一词源于日本
民法调整—8页)重点提示。一、人身关系人身关系是“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的合称。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即是自然人的人格权和身份权。“人格”在民法上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即主体资格(如自然人的人格),二是指民事主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如姓名、生命健康、婚姻自主、肖像等)。此处是指第二种含义,亦即人身关系中的人格关系,是主体基于姓名、名称、生命、健康、肖像、名誉、荣誉等而发生的社会关系。
人格要素是与自然人人身不能分离的,没有直接经济内容的,包括生命、身体、健康等物质性要素和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等精神性要素。人格在法律上不得抛弃、不得转让并不得褫夺。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法人亦享有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等有限人格权。身份关系仅存在于自然人之间,也不得抛弃和转让。
1.非财产性质。由于人格、身份都不是物质财富,不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所以,人身关系不以财产利益为内容,而以人身利益为其内容。
2.与特定人自身不可分离。人格、身份总是属于特定的人。对于其具有的人格或身份,主体既不可转让,也不可放弃。
3.平等性质。民法所调整的人身关系具有平等性质,即只有自然人、法人或其他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领域发生的人身关系,才为民法所调整。在民事活动领域之外的某些身份关系(如行政职务关系等)不具有平等性质,应由其他法律部门调整
非财产性质;与人身不能分离不得抛弃和转让并不得褫夺二、财产关系财产关系是人们基于财产的支配和交易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是发生于平等主体之间的,其特点是:(1)可以被支配不能被支配的资源,例如日月星辰、气流风暴等,不能作为财产;人身物质要素不能作为财产,例如人的器官、血液等不能作为财产。(2) 强调当事人身份的非官方性质,这与发生于上下级之间或与国家之间的调拨、没收、税收、罚款等决然不同,这类具有服从性质的财产关系,不由民法调整(3)经济利益等价有偿。民事主体通过市场实现商品的价值和自身利益。即书上所言“实现主体之私利为目的”。因此,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大部分都应贯彻等价有偿的原则。
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可分为两类:即支配型与流转型。在支配型财产关系中,对物的支配,民法上谓之物权关系;对智力成果的支配,民法谓之知识产权。流转型财产关系反映的是商品交换中的财产关系,流转型财产关系民法上谓之债的关系。财产关系财产还可以区分积极财产和消极财产,前者指物权、知识产权和债权等,消极财产仅指债务。
在我国,长期以来民法学理论一直否认市民社会的概念,这与我国长期实行的集中性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和封建等级特权观念有密切关系。由于不承认市民社会的观念,忽视对民事权利的保护,使民事主体的许多权利长期缺乏充分保障,反过来,民事权利的缺位也阻碍了市民社会的发育和完善。另一方面,市民社会观念的缺乏,使我们不能准确认识民法的本质和功能。
五、民法是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从民法调整的内容来看,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实际上主要就是财产归属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产归属是财产交易的前提,而交易最终向财产的归属转换。
按照马克思对商品交换过程的描述,商品关系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有独立的商品“监护人”(所有者);二是必须要商品交换者对商品享有所有权;三是必须要商品交换者意思表示一致
与商品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商品关系相适应,确立了民事主体、物权、债权、合同等制度组成的民法体系。
第五节、民法与相关法律部门的区别
一、民法与经济法
关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我国曾有多种经济法学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