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教育特质、弱点与教育传统的扬弃
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黄津成
撰写于2000年2月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中国教育的传统与儒家的教育传统是一致的。儒家文化是一种道德伦理型文化,因而,这种文化的实质就是教育性的,这种文化与教育的合一,它使得中国教育呈现出自己独特的特质。
高度重视教育
中华民族很早就意识到教育的重要。远在四五千年前,就开始了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教育就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事业。
儒家的始祖孔子,主张教育立国。在孔子看来,一个国家的基本要素有三个方面:“食”、“兵”、“信”,他认为“民信”这一维系社会秩序的力量比“立食”、“立兵”更为重要,“民无信不立”,要有“民信”,必须通过教育。通过教育培养人们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整个社会将变得十分美好。
孟子也把教育提到极高的地位,认为统治者应“善教”,善教者得民心,而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得失关键在于教育,如果统治者“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则天下之民就可以“皆可明人伦也”,理想的社会就有望实现了。
儒家教育思想的集中代表《学记》,开宗明义指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成了建设国家的首要的任务,重视教育是关系国家存亡的根本问题,“国将兴,必贵师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轻傅”,重师、重傅,就是重视教育,教育是立国的根本。
教育对于中国人而言,其意义和价值远远超出了功利的范围。对个人而言,教育具有使一个人安身立命,被社会所容纳,体现自己价值;对家族而言,教育具有荫泽后代,荣耀门庭的意义;对社会而言,教育具有使社会保持秩序与发展的作用;对国家而言,教育具有保江山,稳天下的功能。
这种重视,使得在中国,教育对个人来说是立身处世之根本,国家把办教育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办学风气之盛,是世界教育史上所不多见的。
但这种以国家为本的教育观,也造成了中国教育传统中的二大不足:一是,国家利益完全取代了个人的正当的利益,教育中较为漠视个性,这种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观在当前的中国,仍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带来了许多弊端;二是,造成了国家办教育的单一的办学模式,民众的求学积极性很高,但办学的意识不强,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
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教育价值观
重道德轻功利,重人文轻自然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典型特征,道德伦理在中国儒家的教育传统中有绝对的意义和价值。
孔子的教育思想归结为一,就是道德伦理教育。孔子设置的“六艺”课程,虽然包含道德和知识两个部分,但以道德为中心是其最显著的特点,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道德修养,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提倡的“文、行、忠、信”四教,后三者都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而“文”也是用以“载道”的。
孟子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中国古化学校教育的目的——“明人伦”他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大学》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三纲领、八条目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观,道德性成了中国教育的本质,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以伦理纲常之教,立己治人。
伦理型的教育价值取向,把整个教育活动都纳入到道德规范的模式之中去了,文以载道,学以究理。这种以伦理原则为绝对标准的评价模式,把人的多样化的行为方式归结为一种单向的直线型的道德评价,人的丰富多彩的个性、生命的创造力受到严重的阻碍,其直接后果是,导致了人们对自己内心体验的过分关注,对社会评价的过分关注,而对物质世界探索却受到了极大的束缚。这是造成中国的学校学术研究气氛不浓,自然科学研究不发达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原因。
教育、社会、国家的高度同构性
儒家把教育视为连接社会个体、家庭、家族、国家的纽带,《大学》指出:“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 这里,把个人与社会、主观与客观、道德修养与知识学习、个人修养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均以因果关系统一了起来,突出了教育、政治、国家、社会统一的教育思想。
在这种教育观念之下,接受教育决不是纯个人的事,而是由内而外,由个人而家庭、社会和国家。这种注重个体与社会统一的教育观念,能提高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是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而不衰的内在的因素之一。但这种把国、家凌驾于个人之上的价值取向,是以牺牲个体的利益为实践代价的,个体与社会、国家、家庭相比较而言是不被重视的,这造成了传统教育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这一弊端至今仍在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教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中国大学学报电子邮箱.doc
- 中国大山深处这个地方可娶五个老婆.doc
- 中国大饭店在北京,地位绝对够高,滩万自然也非等闲之辈.docx
- 中国大学〡从北向南名牌高校王牌专业介绍.docx
- 中国孩子不可不知的20个成语典故.doc
- 中国客源国及概况.doc
- 中国客源国旅游禁忌.doc
- 中国对外投资现状.docx
- 中国富豪十种生活方式.doc
- 中国少数民族服装(文字).doc
- 2025年中国铸管沥青漆喷涂机市场调查研究报告.docx
- 2025至2031年中国聚四氟乙割管料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docx
- 2025至2031年中国屏蔽箱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中国B级电源电涌保护器市场调查研究报告.docx
- 2025至2031年中国陶瓷印章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docx
- 2025至2031年中国保冷材料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docx
- 2025至2031年中国金彩立雕玻璃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docx
- 2025至2030年中国机箱螺母柱数据监测研究报告.docx
- 2025至2030年中国小GS管装饰头数据监测研究报告.docx
- 2025至2030年中国气动电阻焊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