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邵培仁、姚锦云:《传播辨证论:先秦辩证传播思想及其现代理论转化》,《杭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第36卷总第209期,第96-111页。
传播辨证论:先秦辩证传播思想及其现代理论转化
邵培仁 姚锦云(
(浙江大学 传播研究所,浙江 杭州310028)
创造性转化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不知其名强为之名”[4](P.109)影子的背后有本体,而我们有时描述的,有可能是影子的影子!现象背后的本体到底是什么?庄子说:“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可行已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齐物论》)”“仿佛有‘真宰’,然而又寻不着它的端倪;可通过实践来验证;虽然不见它的形体,它本是真实存在而不具形象的。”[4](P.61)因此,现象背后的事物本体是很难捉摸的,“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天道》)”《庄子》认为,“道”是无形的,而看得见的现象未必是其真相,名称和语言未必能将其说清,因而“道”不可言,回应了《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用今天话来说,可见的有可能只是表象即相关关系,但相关不等于因果,现象的关联不等于本质的关联。
(三)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得意忘言
认清了“名”与“言”的作用和局限,《庄子》便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1.大道不称,大辩不言
正因人们看到的是事物的表象,用语言描述的也是事物的表象。因而每个人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所看到的也就是一己之见。从客观上讲,是环境使然,“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秋水》)”从主观上讲,“成心”干扰了对是非的判断。“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齐物论》)”判断的标准是由于心中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就是成见;如果心中还没有成见就有了是非的标准,那就好比“今天到越国去而昨天就已经到了”。由于“成心”的遮蔽,是非都是相对的。“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齐物论》)”《庄子》的这个论点很容易被认为是先验论。但是,《庄子》“成心先于是非”提出的问题,用今天的话语来说就是人文社科知识的客观性问题,这是一个没有解决的“斯芬克斯之谜”,曼海姆、波兰尼、格尔茨都对它提出了有力的责难。《庄子》的观点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齐物论》)”。“道”容易被小的成就所遮蔽,言语也容易被浮华的之辞所遮蔽。因此才有儒墨之间相互非议,“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如果是这样,不容以空明的心境,开放的心态来观照现实世界。因此《庄子》说:“辩也者,有不见也(《齐物论》)”,即陈启天说的“只见自己之是,而不见自己之非”[4](P. 93)。
不仅如此,《庄子》从逻辑上也能推出“是非”的相对性。“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暗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道”(《齐物论》)。另一方面,即使人能知晓事物的真相,也未必能表达清楚;那些说出来的,也未必知晓了真相。这样的境界,就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天道》)”。《老子》也说过同样的话(《第五十六章》),意思是明智的人不随便说话,随便说话的人没有真知灼见。208-209)。《尹文子》也针对“名实”问题提出了超越性的见解。总的来说,《墨子》、《公孙龙子》和《尹文子》不仅提出命题,还开始提出概念;不是从宏观层面,而是从微观层面论证。
(一)《墨子》:以名举实,取实予名;名实不必;言必立仪
《墨子》是极为讲究逻辑的,在符号与意义的辩证性上也有论述。《墨子》提出了四对命题:名为实名,实不必名(M1);不知白黑,取实予名(M2);以名举实,以辞抒意(M3);言必立仪,辩明是非(M4)。
1.以名举实,取实予名
《墨子》不仅注重逻辑,而且重视建立概念,以概念的关系建立命题。首先,《墨子》定义了“名”、“实”的概念:“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墨子·经说上》)。“名”即用来称谓的东西,就是现代符号学说的“能指”;“实”就是“名”用来称谓的内容,即现代符号学说的“所指”。其次,《墨子》提出“名”“言”的作用是“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墨子·小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