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以海为田--中国传统海洋文化的本质宋正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100010)
摘要:中国广大沿海地区在古代就创造了灿烂的海洋文化,其本质是以海为田。18000年前的山顶洞人已用海蚶壳作装饰品。新石器时代遗址已遍布沿海各地。(1)衣食住行,利在于海。春秋战国时,鱼盐之利为沿海各国富国之本。宋以后海产养殖广泛分布。潮田出现在战国,后广泛分布。中药中有不少海洋生物药物。汉朝合浦珠大量开采。蛎房被用来加固桥基。沿海经济区之间近海航行发达。西汉时已开辟海上丝绸之路。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东非肯尼亚。风暴潮灾十分严重,汉代起建起雄伟的海塘。(2)海洋科学和自然观。先秦时已提出:水分海陆大循环的学说和维护生态平衡的理论。东汉提出潮汐的月球成因说,创元气自然论潮论。晋代用浑天论解释潮汐成因,建立起天地结构论潮论,自此两种潮论开始长达千余年的争鸣。唐宋时出现了许多潮汐学家,不少潮汐专论。宋代发明用于测量卤水浓度的莲子比重计。元代提出海拔概念。沧海桑田思想唐代已流行。黑潮洋流用于海运。明清地方志大发展,保存了丰富的海洋自然灾害等现象的记载。区域海洋水产志形成和发展。综合海洋占候、占台有大的发展。出现了海市蜃楼成因的气映说。
(3)以海洋和海洋活动为主题的文学艺术。西汉已描述了长江的广陵怒涛。唐宋时不少著名文学家写有观钱塘观潮的作品。观潮画最早是唐代。海市蜃楼秦汉已有文学描述。歌颂海洋的著名海赋就不下数十篇。赞美海洋生物资源和其他海洋现象的文学作品也不少。
(4)与海洋有关的宗教和风俗习惯。夏商周已开始祭海活动。战国时流行三神山传说。东汉已出现伍子胥冤魂驱水为怒潮的神话。唐宋观潮风俗极盛。风暴潮危害,各地建立起海神庙、潮神庙、镇海塔等。宋以后天妃成为中国航海家的保护神。祈风活动盛行于宋元的泉州港,为海关接送外商的惯例。泉州港在宋元是东方第一大港,各种宗教因而传入中国。(5)海洋政策。沿海农业区以海为田,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不让老百姓出海经商。封建统治者恩准外商来华贸易,则是宣扬帝国国威和皇帝仁爱。古代改朝换代,新皇帝大多要诏告天下。明初就不断派遣使臣出使亚非,开统传统航路,重叙传统友谊。郑和下西洋规模巨大,远远超过后来的哥伦布等人。
关键词:传统海洋文化, 丝绸之路, 郑和下西洋, 海洋政策。
中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众多的岛屿。广大沿海地区的人民世代靠海、吃海、用海、观海、思海,创造了灿烂的海洋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海洋文化受到黄河文化的深刻制约,又有着明显的农业性。如果把西方传统海洋文化称为海洋商业文化,那末中国传统海洋文化可称为海洋农业文化,两者均是世界海洋文化的基本类型。中国海洋文化的基础和本质是“以海为田”。从这个基点出发,才能较深层理解中国海洋文化在经济、政策、风俗、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等方面。
旧石器时代中国沿海地区已有人类活动。18000年前的山顶洞人已用海蚶壳作装饰品。新石器时代遗址遍布沿海各地。精卫填海的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要战胜海洋的愿望。河姆渡出土的7000年前的船浆,殷商甲骨文中出现的晦(海)、涛、鱼、龟等与海有关的字,殷墟出土的太平洋、印度洋的龟甲、贝壳,都显示出海洋文明的曙光。更有学者提出:至迟在五、六千年以前,已形成太平洋龙凤文化圈。一、 衣食住行,利在于海 春秋战国时,北方的齐鲁、燕昭;南方的吴越,鱼盐之利为富国之本。牡蛎养殖至迟秦汉已出现。宋代已有珍珠贝、江珧的养殖。明清时海洋软体动物养殖已广泛分布于东南沿海,出现了蚝田、蚶田、蛏田等,并均从“田”意。但明代已有鲻鱼养殖。为指导海洋水产资源的开发,历代出现各种水产志。
传说炎帝时宿沙氏煮海为盐。《禹贡》有盐贡。西汉时盐铁成为重要国家财赋收入。感潮河段有仰潮水抬高淡水位以资灌溉的潮田。水上潮田可追溯到战国,陆上潮田可追溯到三国。潮田广泛分布,成为中国海洋农业文化的特殊标志。
古代有发达的经济区之间的近海航行。秦汉开始大规模远航:北方主要是求仙药远航;南方则是使团远航。西汉时已开辟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印度、斯里兰卡。三国孙权组织的远航到达台湾、海南岛和东南亚,被历史学家称为“大规模航海倡导者”。晋末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和渔民起义达几十万人,活跃于黄海、东海和南海,长达十三年。失败后,不少人逃亡海岛从事捕捞和造船。元世祖忽必烈两次派谴庞大舰队征伐日本,均遇风暴而惨败。元代改运河漕运为海运,由长江口把漕粮运入天津、北京。明代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亚非几十个国家,最远到达东非索马里和肯尼亚一带。
宋元时中国海舶载重大、安全、船速快,外商愿乘“中国大舶”。郑和宝船最大者长44丈阔18丈。中国远航不是经济目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