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脾气时最需要父母的“共情”.doc

孩子发脾气时最需要父母的“共情”.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孩子发脾气时最需要父母的“共情”   周六,天天邀请壮壮到家里来玩。玩着玩着,为了抢夺一个小汽车,两个小家伙打了起来。妈妈阻止天天说:“你是小主人,应该让着客人。”天天哭着大声说:“不对,这玩具是我的,他得听我的。”妈妈说:“是你主动邀请壮壮来玩的,你不让着客人,以后人家就不来玩了。”天天边说“不玩就不玩!”边去推壮壮,还说“你走!你走!”妈妈也生气了,使劲推了儿子一下,说:“你这孩子不讲理,我们都不理你了!”天天说:“不理就不理!”关上房门,一个人在里面哭。   天天妈妈很尴尬,向壮壮母子道歉:“这孩子脾气特别拧,壮壮别计较。”壮壮妈妈连忙说:“壮壮也做得不对。”转身训斥壮壮:“你们抢什么抢!现在都玩不成了吧?”壮壮不服气地说:“是我先拿到小汽车的。”妈妈说:“不许狡辩!谁先拿到手就是谁的吗?你们不会一起玩吗?”挨了批评,壮壮撅起了小嘴。一场聚会不欢而散。   发脾气的孩子最需要“共情”   “不管什么理由,发脾气终归是不好的,有话可以好好说,有问题可以好好解决,发脾气不但无济于事,还会把事情搞得更糟。”——大家通常这么认为。于是,孩子发脾气的时候,父母会先批评教育,再耐心讲道理,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争取以后不要再犯了。可实际上,这种教育效果往往不佳,孩子并不知错也不认错,下次还会再犯,就像天天和壮壮一样,他们对妈妈的管教并不服气,仍然认为自己是对的。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关键在于:父母没有意识到“以理服人”的前提是“以情感人”,也就是“共情”。共情,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理解对方,就好像感受到对方的情绪体验一样,并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对对方的理解与感受。   每个人都有共情的需要,希望对方能够理解自己,孩子也是一样。   当成人做错事而心里不舒服的时候,或者被误解而感到委屈的时候,可以向知心朋友倾诉,或者求助于心理咨询机构,这样就得到了朋友或心理咨询师的共情。但是,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往往被成人认为是不成熟的、需要正面引导的,而孩子自己又不会主动倾诉或咨询,所以他得到的共情远远少于成人,只能默默地承受心理压力。   发脾气的孩子是情绪脆弱的,他们的内心冲突及困惑比不发脾气的孩子更强烈,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他们更需要父母设身处地的共情,需要父母的安抚与帮助,可是,他得到的更可能是父母的压制与批评。   外在的压力或许表面上平息了孩子的脾气,却加剧了他内心的冲突与困惑,因为大人讲的道理并没有让他心服口服,未解开的心结潜伏在他的意识深处,成为暗中支配他未来行为的潜意识。   “共情”架设心灵沟通的桥梁   共情,需要父母降低自己的心理年龄,返回人生的原点,根据孩子的阅历、理解能力、做事方式以及情绪调节水平来理解孩子的心灵,感受孩子的困惑烦恼与喜怒哀乐。   与孩子共情,父母不会觉得孩子的行为是不可理解的,也不会认为孩子的事情无足轻重或者小题大做;得到父母共情,孩子觉得自己被理解、接纳与尊重,也就对父母产生信任与安全感。有了这样的心理基础,孩子的心情才会平静下来,理智与认知才能恢复正常水平,才有可能进一步接受父母的批评与教育。   在孩子发脾气或者孩子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父母首先要与孩子共情。   天天的妈妈可以这样做——   蹲下来,看着天天,帮助天天说出他的心里话:“你和壮壮都喜欢这个小汽车,是吗?”观察天天的反应,看他是否认可自己的解读,如果天天没有异议,接着交流,将孩子能一步一步应答的推理蕴涵其中。“如果他拿了小汽车,你没有拿到,你会不高兴,是吗?”→ “如果你拿了小汽车,他没有拿到,他会高兴还是不高兴?”→“如果壮壮不高兴了,他还愿意玩吗?”→“如果他不愿意玩了,你还能与他玩得高兴吗?”→“你觉得是小汽车重要呢,还是与壮壮玩得高兴重要呢?”   在这个过程中,妈妈对天天“喜欢小汽车”以及“得到小汽车就高兴”等情绪进行了共情,同时还引导天天共情壮壮,从自己得不到小汽车不高兴去感受壮壮得不到小汽车也不高兴的情绪——这样,天天在情绪与认知上的冲突都得到了化解,而且这种化解是孩子内在的领悟,不是外在的灌输。共情改变了妈妈的强权教育,也促进了孩子的自我成长。   “共情”之法:换位思考与体验   “共情”的关键在于抛却自己的立场与成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感同身受对方的思考与体验。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绪体验,我们不容易很快、很准地察觉对方的心灵世界,也不容易很快、很准地找到合适的共情表达方式,让对方感觉到我们的共情。共情,需要双方共同探索,在不断的互动交流中达到理解与沟通。   共情是共鸣,不是评价和说教   共情不是一句简单的“我理解你”之后,立刻转为“但是”,以“正确的道理”来判断和评价孩子的是非对错,然后等着孩子点头或者“默认”了,再很快付诸行动、“知错就改”。这样孩子实际上没有被理解

文档评论(0)

dashew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