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社会行为论 一、社会行为论的历史沿革及概念 1.历史沿革 社会行为论(soziale Handlungslehre)在20世纪30年代由德国学者施密特(Eberhard Schmidt)对其导师李斯特(Liszt)行为理论修正后所提出的,在二战后经过和目的行为论的论战,在德国得到了恩格休(Engisch)、麦霍夫(Maihofer)、耶塞克(Jescheck)等学者的支持,在日本得到了佐伯千仞、吉田敏雄、西原春夫等学者的赞同而成为有力的学说。 2.学者界说 Liszt 认为“行为不是自然科学观点下的一种生理现象,而是以对社会现实的影响为方向的一种社会现象。” 施密特主张将行为放在社会现实当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加以探讨,提出应当感兴趣的是对社会现实发生作用的社会现象,从而认为刑法是一种社会规范,人类举止是否属于刑法概念之行为,就必须根据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而做出决定。认为行为是“对社会性外部世界的的任意举动”。 Maihofer(麦霍夫)认为,人对刑法保护的法益的侵害动作,乃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Jescheck(耶塞克)提出,对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的自然人的态度就是行为;Engisch(恩格休)认为行是社会的、重要的人的态度;佐伯千仞认为,行为是有某种社会意义的某一个人的态度。 林山田认为,行为“乃意志所支配或可支配之社会重要的人类举止。举止可能是目的活动之实施,亦可能是造成社会有害结果之原因,亦可能是对法规范所期待之行为的不作为。凡人类举止,包括作为与不作为,不问出于故意抑或出于过失,只要足以惹起有害于社会之结果,而且社会重要性者,均属刑法概念上之行为。 3、小结 社会行为论者内部虽然有不同之主张,但都将“社会”概念作为行为的核心因素,从立法秩序方面来反映行为的反社会性。 社会行为论一改一直以来以存在论的视角审视行为的做法,从规范的、与社会价值相关的“社会性入手”,解决了因果行为论和目的行为论无法完成的,行为作为基础要素包含所有犯罪形态的机能。这一点也是社会行为论的优势所在。 二、社会行为论的争议 1、社会行为论之缺陷 第一,不能合理解释一些具有社会意义,但对刑法判断没有意义的现象,如不可抗力、纯粹的反射性动作。(张) 第二,“社会性”更多的包含在构成要件之中,而不是构成要件之前。 第三,,对于忘却犯,即基于无认识的过失的不作为犯,社会行为论难以将其解释为行为。 2、行为行为论缺陷之解决 第一,对于第一点,我认为并不是社会行为论的缺陷,而是对社会行为论狭隘的理解。社会行为论不单单强调行为的社会价值,同时也要求对刑法的违反。 第二,对于第二点我认为张老师犯了纯粹化的错误,刑法本来就是统治者价值选择的结果,行为概念的界定也离不开价值的选择,纯粹的没有任何价值判断的行为概念的界定,则是自然行为论的观点。 第三,对于忘却犯的解释,在社会行为论内部分为两派:一是放弃意思要素,主张行为时具有某种社会意义的人的态度,在行为要素中排除有意性的要素,从而把忘却犯理解为社会性行为;二是缓和意思要素主张行为是可以受意识支配的,具有社会意义的运动和静止,通过意识支配的“可能性”对忘却犯的行为性加以解释。个人比较支持后者。 3、小结 尽管学者们对这一理论中“价值”判断的摄入褒贬不一,甚至有学者认为,这种将构成要件中的“社会意义”前置于犯罪概念之中,不具有操作的现实可能性。而这正是社会行为论的理论基础所在。“社会意义”的摄入造成的模糊性并不能否定这一理论行为概念的界限功能。 三、个人观点 我认为,虽然行为概念的重要作用在于界定,但法律作为一种价值取舍的产物,操作者只有在具体的案例中做出价值判断之后,才能依据法律做出“正确”的判定。 如果只考虑行为概念的严格性、界定性,而不去考虑行为的社会价值所在,那么行为概念及其理论将会变得机械、死板,法官没有丝毫的自由裁量权,只能机械执行法律规定,而不问其社会效果。 这与我们所追求的实体正义是相悖的。同样也会使行为理论陷入两难境地,要么扩大内涵致使行为概念不能包括刑法中所有的行为类型,要么扩大外延而模糊其内涵。 所以,任何的理论学说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毫无瑕疵,只能是“近善近美”,同样只有片面的才是深刻的,社会行为论者在两难中选择了后者,即模糊内涵而扩大外延的做法;外延的具体判断任务则交给了法律适用者也即法官,需要法官从“法律人”的视角,通过常识、常理、常情的价值判断,得出最后的结论。当然社会行为论中的“社会重要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这也是符合司法能动性的要求的。 参考资料: 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 童德华:《外国刑法原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陈晓明:《外国刑法专论》,厦门大学出版社 邹佳铭:《刑法中的行为论纲》,公安大学出版 范德繁:《犯罪实行行为论》,中国检察出版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渗金属工艺学.ppt
- 《游戏名称翻译技巧.ppt
- 《湖南大学机自英语教程(12.ppt
- 《湖南师大内部资料】高中数学精美可编辑课件:高一数学正、余弦定理的应用举例2.ppt
- 《满分作文8例.ppt
- 《湖南师范大学高等数学2.7洛必达法则.ppt
-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ppt
- 《演示文稿:刑法总论-教案7-2.ppt
- 《激光加工技术.ppt
- 《炉外精炼练习题!.ppt
- 第18讲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docx
- 第15讲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docx
- 第13课时 中东 欧洲西部.doc
- 第17讲 第16 课三国鼎立.docx
- 第17讲 第16课 三国鼎立 带解析.docx
- 2024_2025年新教材高中历史课时检测9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 2024_2025学年高二数学下学期期末备考试卷文含解析.docx
- 山西版2024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第5课时企业与劳动者教案.docx
- 第16讲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带解析.docx
-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