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八佾·第三》共二十六章 主要记述礼乐之事 主讲:冯连赛 备课:李振国 概述 本篇重点谈“礼”,天子之礼、诸侯之礼、庶人之礼、祭祀之礼、谦让之礼、君臣之礼,以及仁内礼外、礼之源流考证乃至于管仲之礼。 围绕“礼”字,大约谈了四个方面的问题 指责非礼僭越之行为 论述礼与乐的关系 礼之俭奢以及礼之内外的关系 礼是人类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 指责非礼僭越之行为 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八佾—佾音逸,yi 。古代舞蹈奏乐,八个人为一行,这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行,八八六十四人,只有天子才能用。诸侯用六佾,即六行,四十八人。大夫用四佾,三十二人。四佾才是季氏应该用的。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 是可忍,孰不可忍 引《论语别裁》:照后世学者们的解释,好像孔老夫子听了这件事,大发脾气,握着拳头,敲着桌子,厉声斥责道:假如这件事我们都能忍耐下去,容许他们去干,那么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容忍他季氏去做呢?事实上,并不是后儒们所解释的那样,假如真是那样,那么就不符合孔子“温、良、恭、俭、让”的形象了。 孔子说,这要注意!季氏的野心不小,像这样的事情,季家都忍心做了,还有什么事情他不忍心去做?叛变、造反,他都会干的。 孔子就以这件事断定,季氏将来什么事都做得出来,所以“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而不是孔子在那里发脾气骂人。 3-2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雍:《诗经·周颂》里的一篇,是周天子祭祀宗庙后,撤去祭品时所唱的乐歌。 辟公:诸侯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 3-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孔子的学生,小孔子29岁。当时为季氏家臣。 林放,孔子学生,字子邱,以知礼著称。 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古代认为泰山有神,所谓“东岳之神”。季氏想造反,所以去泰山拜神。林放是个普通人,他都知道问礼,一个神—中国人讲神是怎样做的呢?“聪明正直,死而为神。”这八个字是神的资格,任何一个人,凡是聪明正直的人,都可以修到死而为神。既然东岳之神是聪明正直,季家去拜他,拍拍马屁,他怎么会帮季家呢?难道那个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这个人吗? 3-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本章记载了鲁人林放向孔子问礼的对话。他问的是: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孔子在这里似乎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但仔细琢磨,孔子还是明确解答了礼之根本的问题。这就是,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 礼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3-1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孔子说:“对于行禘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禘:指古代一种极为隆重的大祭之礼,只有天子才能举行。不过周成王曾因为周公旦对周朝有莫大的功勋,特许他举行禘祭。以后鲁国之君都沿用此礼。 就是说,禘礼开始以后,主祭者端上一爵奉献神祇的酒以后,心里就想赶快走了,接着祈祷等等隆重的祭礼,都在应付了事。孔子看到这种情形感叹的说:“吾不欲观之!”我实在不想看下去了,为什么不想看?就是认为何必勉强作假,而丧失了这件事的实际精神呢! 3-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种规定的人,对治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他的意思是说,这是一种基本的文化精神,大家都应该知道的。既然大家都不知道,那我也就不知道了。 孔子指着自己的手掌说,真正懂得禘这个文化精神的人,看天下国家事事物物的道理,就好像是呈现在这掌心上,这么清楚明白了。他指着他的掌心,用动作来表示天下的道理,就像指顾之间,如在目前那样的容易。 3-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这代表了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所
文档评论(0)